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23094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4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与中西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我科就诊的440例慢性胃炎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其中398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未完成脱失病例42例,无剔除病例,对照组186例采用西医药物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212例采用西医药物加用中医针灸外治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2.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针灸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可显著改善其症状。

    【关键词】慢性胃炎;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疗效分析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目前西医治疗只能对症予以促胃动力、保护胃粘膜等治疗。而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证型分类以及详尽的内、外治疗方案。我科独辟蹊径,在中医外治法方面,博采众长,总结创新,最终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患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440例慢性胃炎者临床疗效观察,发现中医针灸外治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440例慢性胃炎患者,440例患者中浅表性胃炎患者占80%,萎缩性胃炎患者占20%。将44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00例,男113例,女87例;年龄24-68岁,平均45.4±10.9岁,病程10月-20年,平均(5.8±3.1)年。治疗组240例,男123例,女117例;年龄24-68岁,平均43.3±12.4岁,病程10个月~19年,平均为(5.6±2.9)年。对照组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治疗组240例加用中医针灸外治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情况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中诊断标准:①中上腹部不适或胃脘疼痛、饥而不欲食、疲乏、贫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②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或黏膜呈苍白或灰白色,亦有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活检标本时应作病理学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
, 百拇医药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泮托拉唑钠液42.3mgivgttbid,胶体果胶铋胶囊150mgpotid,改善胃肠动力药物吗丁啉片10mgpotid等治疗;加用中药汤剂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物成分:黄芪60g党参30g白术12g桂枝15g大枣10g白芍12g炙甘草9g。脾气亏虚加用瘀血明显者加田七12g;肝郁气滞加用佛手12g,食滞胃脘加用炒麦芽15g,每日1剂,水煎服,200ml,早中晚分3次温服。每天1剂,7天为一疗程。

    治疗组: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泮托拉唑钠液42.3mgivgttbid,胶体果胶铋胶囊150mgpotid,改善胃肠动力药物吗丁啉片10mgpotid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外治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电针、灸法、穴位贴敷治疗,针刺: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常规消毒,针刺方向深度按照常规穴位针刺操作的要求,直刺进针10~35mm,进针后进行捻转提插,行平补平泻,使针感向四周传导针下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艾灸:选穴:中脘、神阙、关元,时间为30分钟。穴位贴敷治疗选穴:中脘、神阙、天枢、气海;贴敷中药以温中、行气、降逆之类为主,具体方药:柴胡15g桂枝15g干姜20g吴茱萸15g半夏15g细辛5g丁香15g肉桂15g川椒30g;穴位贴敷8-12小时。脾气亏虚,针刺选穴上加用气海。肝郁气滞加用太冲。食滞胃脘加用上脘、天枢。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1.4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疗效观察

    2.1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胃脘痛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2.2结果本研究共有患者440例纳入试验,其中398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未完成脱失病例42例,无剔除病例,分析病例398例满足最小样本量。治疗组212例,对照组186例,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 百拇医药
    3讨论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国内外报道较多。一般认为癌变之可能,尤其是B型患者,有的观察9-12年转癌率占10%[3]。关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措施,如助消化、制酸解痉、维生素及抗焦虑等;也有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4-5]。用中药辨证施治者较多,但中医外治针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报道则较少见。

    慢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纳呆”等范畴。关于本病的针灸治疗,我国最早的医籍《灵枢·胀论》中就有明确记载:“三里而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以及“明知逆顺,针数不失”等。这里提出了针刺的许穴位(足三里)、手法(泻法)以及更换穴位,掌握针刺次数等。另外,还强调了选用俞穴,根据病情的虚实,妥善施行补写的重要性,如《灵枢·海论》指出:“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我们根据以上论据及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并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胃炎中医病机总属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气机升降失调则发腹胀、腹痛、呕恶、纳呆诸症。而气机升降有常则依赖于两方面,一是脾胃之气充足,二是脾胃两经脉道通畅。气不足则升降乏力,脉道不通则气不能行。针灸治疗则基于这两方面入手,针刺重于疏通经络,艾灸、穴位贴敷则重于温补脾胃之气,两者相合,则经气足、脉道通,气机升降恢复正常,从而发挥其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的独特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张强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性质和意义的重新评论.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学分册》.1(6):249,1974。

    [4]张学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笔谈.实用内科学杂志1.(2):57,1981。

    [5]潘秀珍等:慢性胃炎辨证论治为主治疗134例初步总结.福建中医药(6):21,1981, http://www.100md.com(王小莉 明权 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