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理论剖析
【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为系统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经》的问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其在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自然观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形神共养”的养生模式。全书从顺应自然、调节饮食、调摄情志、节欲保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的法则,为后世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养生思想;天人相应;形神共养
健康长寿一直是医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生、老、病、死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所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必然规律,但是通过恰当的养生方法,人们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和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诸多著作中,均有不少有关养生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一书。养生理论在《内经》中散见于多篇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传承的养生学思想是现代养生学与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后世的养生家就是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 《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自然观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内经》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两个方面阐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出以内因为主导的辩证法思想。人与外在环境之间是一个整体,四时寒暑的变迁,昼夜晨昏的更替, 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以及精神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内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系统的“形神共养”的养生观,其宗旨是要求人们既要注意形体的养护,又要重视精神的调摄,使身体处于“形神兼俱”的和谐统一状态[1]。只有保持内外两种整体的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内经》的养生之道
2.1顺应自然,法于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对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到的“法于阴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它强调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气象作类比来指导养生,提出了“四气调神”的观点,并从起居和调神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顺应四时养生的方法[2]:“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即养生保健要“顺四时而适寒暑”,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后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亦立论于此。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强调了四时阴阳对于人的重要性。四时气象本于天,摄养之法在于人,除了顺应四时阴阳特点进行保健,调摄情志,锻炼身体之外,还要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进行饮食调养并注意保养天真之气,防御外邪,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百拇医药
2.2调养精神情志中医传统养生强调“形神统一”,所谓的“形”指的是形体,而“神”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所附,无神则形无所主,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兼养”,只有做到“形与神俱”,人才能健康长寿。《内经》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认为它是养生的第一要义[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年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指导人们要有合理的追求和正当的抱负,不为世俗和功名利禄而苦恼,要学会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要有豁达的心态,才能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指出了每一个季节的精神调摄之法。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此段关于九气为病的论述指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机逆乱,从而发生多种疾病,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使人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的观点是十分契合的,因此,精神情志的调养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4]。
, 百拇医药
2.3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是后天之源的根本,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因此,调和药食五味是养生的重要内容。饮食有节提倡饮食有度、饮食无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药物与食物配合可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此外饮食五味还应该多样化,从而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使脏腑精气充实;《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指出药食五味偏嗜会伤害不同的五脏,提出了“饮食有节”和“谨和五味”的养生理论,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药食性味的和调,不可太过或不及。《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色黑,宜食辛。”提出药物和饮食都应考虑到五脏所欲的问题,调治五脏所欲之药的五味在配伍上要合理搭配[5]。此外,在药物的应用上要顺应时令,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利用四时阴阳升降来合理地选用药物。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中医食疗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 百拇医药
2.4 和于术数,劳作有度术数,指古人用于锻炼身体,调摄精神的一些养生方法和技术,如导引、按跷和吐纳等。和于术数就是指恰当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华佗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和劳动锻炼,并根据禽兽的动作特点创造出了五禽戏以锻炼身体和娱乐身心,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譬如户枢,终不朽耳。”[6]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气功、太极拳和散步等与古代养生的术数有相似之处,这些目前简单易行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能够起到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安神定志和按摩内脏的功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起居苦惊,神气乃浮。”说明过度的运动和锻炼是不利于健康的。
2.5 节欲保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元气所寄,人体的衰老与肾精的保养密切相关,《内经》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肾气在人体生长、生殖、发育和衰老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6]。《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养生之道在于肾精的固摄,这一思想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到:“帝曰:调此二者(指人体之阴阳)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其有关房中养生术的具体内容,是对我国房室养生学理论的重大贡献[7]。
, 百拇医药
3 结语
养生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内经》所阐释的“天人合一”、“形神共养”的养生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各个方面,在其观点的影响下,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体系没有割裂形神二者的关系,而是在形神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下,建立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养生方法与原则。《内经》养生观是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仍显示出勃勃生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其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发掘与提炼,我们应继续搜集、整理、研究,并使之丰富和完善,使古老的医学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玉辉,陈延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5
[2]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第一版:471
, 百拇医药
[3]裴媛.论《内经》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69-71
[4]黄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河南中医,2008,28(4):8-10.
[5]程士德.《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二版:117
[6]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4(94):117-119.
[7]李京玉.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吉林中医药,2009,29(8):649-650., 百拇医药(赵印涛 贾丽荣 许佳琳)
【关键词】《内经》;养生思想;天人相应;形神共养
健康长寿一直是医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生、老、病、死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所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必然规律,但是通过恰当的养生方法,人们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和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诸多著作中,均有不少有关养生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一书。养生理论在《内经》中散见于多篇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传承的养生学思想是现代养生学与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后世的养生家就是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 《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自然观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内经》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两个方面阐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出以内因为主导的辩证法思想。人与外在环境之间是一个整体,四时寒暑的变迁,昼夜晨昏的更替, 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以及精神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内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系统的“形神共养”的养生观,其宗旨是要求人们既要注意形体的养护,又要重视精神的调摄,使身体处于“形神兼俱”的和谐统一状态[1]。只有保持内外两种整体的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内经》的养生之道
2.1顺应自然,法于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对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到的“法于阴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它强调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气象作类比来指导养生,提出了“四气调神”的观点,并从起居和调神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顺应四时养生的方法[2]:“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即养生保健要“顺四时而适寒暑”,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后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亦立论于此。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强调了四时阴阳对于人的重要性。四时气象本于天,摄养之法在于人,除了顺应四时阴阳特点进行保健,调摄情志,锻炼身体之外,还要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进行饮食调养并注意保养天真之气,防御外邪,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百拇医药
2.2调养精神情志中医传统养生强调“形神统一”,所谓的“形”指的是形体,而“神”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所附,无神则形无所主,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兼养”,只有做到“形与神俱”,人才能健康长寿。《内经》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认为它是养生的第一要义[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年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指导人们要有合理的追求和正当的抱负,不为世俗和功名利禄而苦恼,要学会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要有豁达的心态,才能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指出了每一个季节的精神调摄之法。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此段关于九气为病的论述指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机逆乱,从而发生多种疾病,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使人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的观点是十分契合的,因此,精神情志的调养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4]。
, 百拇医药
2.3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是后天之源的根本,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因此,调和药食五味是养生的重要内容。饮食有节提倡饮食有度、饮食无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药物与食物配合可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此外饮食五味还应该多样化,从而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使脏腑精气充实;《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指出药食五味偏嗜会伤害不同的五脏,提出了“饮食有节”和“谨和五味”的养生理论,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药食性味的和调,不可太过或不及。《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色黑,宜食辛。”提出药物和饮食都应考虑到五脏所欲的问题,调治五脏所欲之药的五味在配伍上要合理搭配[5]。此外,在药物的应用上要顺应时令,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利用四时阴阳升降来合理地选用药物。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中医食疗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 百拇医药
2.4 和于术数,劳作有度术数,指古人用于锻炼身体,调摄精神的一些养生方法和技术,如导引、按跷和吐纳等。和于术数就是指恰当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华佗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和劳动锻炼,并根据禽兽的动作特点创造出了五禽戏以锻炼身体和娱乐身心,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譬如户枢,终不朽耳。”[6]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气功、太极拳和散步等与古代养生的术数有相似之处,这些目前简单易行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能够起到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安神定志和按摩内脏的功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起居苦惊,神气乃浮。”说明过度的运动和锻炼是不利于健康的。
2.5 节欲保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元气所寄,人体的衰老与肾精的保养密切相关,《内经》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肾气在人体生长、生殖、发育和衰老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6]。《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养生之道在于肾精的固摄,这一思想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到:“帝曰:调此二者(指人体之阴阳)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其有关房中养生术的具体内容,是对我国房室养生学理论的重大贡献[7]。
, 百拇医药
3 结语
养生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内经》所阐释的“天人合一”、“形神共养”的养生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各个方面,在其观点的影响下,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体系没有割裂形神二者的关系,而是在形神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下,建立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养生方法与原则。《内经》养生观是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仍显示出勃勃生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其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发掘与提炼,我们应继续搜集、整理、研究,并使之丰富和完善,使古老的医学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玉辉,陈延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5
[2]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第一版:471
, 百拇医药
[3]裴媛.论《内经》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69-71
[4]黄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河南中医,2008,28(4):8-10.
[5]程士德.《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二版:117
[6]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4(94):117-119.
[7]李京玉.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吉林中医药,2009,29(8):649-650., 百拇医药(赵印涛 贾丽荣 许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