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微石症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微石症(T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6例睾丸微石症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36例睾丸微石症中29例发生于双侧,7例发生于单侧。声像图特征表现为睾丸实质内散见直径<3mm的钙化点,后方无声影,点状强回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睾丸血流信号与正常者无区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及随访睾丸微石症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睾丸微石症;应用价值
睾丸微石症(testicular mierolithiasis,TM)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其他疾病行阴囊彩色多普勒检测时偶然发现。现就我院检查时发现的36例TM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均为2007~2011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年龄6~80岁,平均37.75岁。6例因男性不育,9例因阴囊结节,21例因阴囊坠胀、不适或疼痛来就诊。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Vivid 7、日立 EUB-5500及迈瑞 DC-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1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阴囊,患者将阴茎紧贴腹壁。对双侧阴囊行纵切、横切及多角度的扫查,观察阴囊及阴囊内容物的二维结构,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的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根据Bennett等[1]的分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把睾丸微石症可分为经典型睾丸微石症(Classic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CTM)和限制型睾丸微石症(Limited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LTM)。CTM的超声诊断标准①每个切面均能发现5个以上直径<3mm的点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②这些点状强回声是相互独立的,弥散分布于睾丸实质内。每个切面发现数目小于5个,直径<3mm的钙化点者称为LTM。
2结果
36例TM患者中双侧29例,单侧7例。其中CTM34例,占94.44%,LTM2例,占5.56%。单纯性TM10例,占27.78%,有合并症的26例,占72.22%。其中合并双侧睾丸鞘膜腔积液7例,一侧睾丸鞘膜腔积液3例,附睾头囊肿7例,精索静脉曲张6例,附睾尾肿大9例,其中2例送病理检查,1例附睾结核,1例慢性附睾炎。
TM二维超声表现:36例TM患者中双侧睾丸均形态大小正常,实质内散见直径<3mm的钙化点,后方无声影,这些点状强回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合并睾丸鞘膜积液者,睾丸鞘膜腔内见液性暗区。合并附睾头囊肿者可见附睾头内壁薄的囊性暗区。合并精索静脉曲张者可见精索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合并附睾尾肿大者,附睾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匀。
彩色多普勒显示睾丸内均见星点状的血流信号,与正常睾丸血流信号无明显差别。合并附睾尾肿大者,附睾尾内见多少不等的血流信号。
3讨论
TM是1970年由Priebe等[2]首次报道的,它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方面应用的日益增加,其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在1987年,Doherty[3]首次描述了TM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睾丸实质内散在分布的直径<3mm的强光点,后方不伴声影,有的可伴彗星尾征,双侧睾丸多见。
TM的形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Vegni-Talluri等[4]认为微结石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含有固缩核和囊泡的退化细胞沉积在曲精小管内形成钙核;第二阶段,胶原纤维样组织层层包绕钙核。而Nistal等[5] 提出微石形成过程,首先是细胞碎片聚集于曲精小管内形成核团,接着胶原纤维样组织环绕核团沉积,最后出现钙化。
病因可能与男性不育、隐睾、睾丸发育不良、睾丸或睾丸附件扭转、附睾囊肿、精索囊肿、睾丸鞘膜腔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睾丸肿瘤、附睾炎等有关。特别是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已引起学者的重视。本组病例中有6例因不育来就诊,占16.66%。邓春华等[6]研究认为可能是微石阻塞曲精小管,影响精子的产生,而萎缩的曲细精管、细胞碎片和微石妨碍精子的运动,进一步导致患者精液质量差,引起男性不育。
早期人们认为TM是一种良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它是有恶性倾向的病变。孟庆欣[7]综合文献报告,TM患者睾丸肿瘤的发生率在31%~46%,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30%;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3.2~21.6倍,但老年患者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低。CTM与睾丸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较LTM更密切。Derogee等[8]提出TM是一种癌前期病变,但是目前仍未发现肯定的证据。以往有人认为TM 与睾丸肿瘤同时发生,但对TM长期随访后发现有的发生在TM诊断后,其中最长时间达11年,最短为6个月,因此短期内TM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还是较低的。虽然本组病例中无睾丸肿瘤发现,但因为TM与睾丸恶性肿瘤有这种相关性,不能简单地视TM为一种良性病变,还需跟踪、随访。
Cast等[9]认为TM 多与其他疾病同时被发现。本组病例主要伴随有睾丸鞘膜腔积液、精索静脉曲张、附睾囊肿及炎症共26例,占72.22%,与上述报道一致。TM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确定,是否是互为因果,或是偶然巧合目前仍无确切的定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TM的首选方法,目前尚无与TM声像图相似的其它疾病报道。睾丸内外很多疾病可以形成钙化灶,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较大的强回声病灶,多为片状、团块状,数目少,分布无一定规律,后方伴声影,局限于睾丸某个部位,与TM有明显区别。表皮样肿瘤的强回声团块具有特征性,可分布在肿瘤边缘或呈洋葱皮样分布。虽然TM的治疗及预防目前还不清楚,但由于本病与肿瘤、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故一旦发现,应每隔6~12个月复查并随访,对儿童期确诊的患儿应随访到成人,以便及时发现肿瘤[1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性是检出TM的首选方法,在发现其它合并症及随访中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Bennett H F,Middleton W D,Bullock A D,et a1.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US follow-up[J].Radiology,2001,218(2):359-363.
[2]Priebe C J,Carret R.Testicular calcification in 4-year-old boy[J].Pediatrics,1970,46:785-788.
[3]Doherty F J,Mullins T L,Sant G R,et a1.Testicular micro1ithiasis[J].A unique sonographic appearance[J].J Ultrasound Med,1987,6:389-392.
[4] Vegni-Talluri M,Bigliardi E,Vanni MG,et a1.Testicular microliths:their origin and structure[J].J Urol,1980,124:105-107.
[5]Nistal M,Paniagua R,Diez-Pardo J A.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in 2 children with bilateral cryptorchidism[J].J Urol,1979,121:535-537.
[6]邓春华,刘贵华.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J].医学新知杂志,2008,18(1):1-2.
[7]孟庆欣,王炼,等.睾丸微石症[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11):690-692.
[8]Derogee M,Bevers RF,Prins HJ,et a1.Testicular micmlithiasis,aprem alignant condition:prevalence,histopathologic findings,and relation to testicular tumor Urology,2001,57:1133-1137.
[9] Cast J E l,Nelson W M,Early A S,et a1.Testicular micro1ithiasis:prevalence and tumor risk in a population referred for scrotal sonography[J].AJR Am J Roentgenol,2000,l75(6):l703-1785.
[10]梁小勤,王晓军,朱惠芬,等.睾丸微小结石症的超声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05,11(5):443-444., http://www.100md.com(杨荣)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睾丸微石症;应用价值
睾丸微石症(testicular mierolithiasis,TM)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其他疾病行阴囊彩色多普勒检测时偶然发现。现就我院检查时发现的36例TM患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均为2007~2011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年龄6~80岁,平均37.75岁。6例因男性不育,9例因阴囊结节,21例因阴囊坠胀、不适或疼痛来就诊。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Vivid 7、日立 EUB-5500及迈瑞 DC-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1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阴囊,患者将阴茎紧贴腹壁。对双侧阴囊行纵切、横切及多角度的扫查,观察阴囊及阴囊内容物的二维结构,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睾丸、附睾及精索静脉的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根据Bennett等[1]的分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把睾丸微石症可分为经典型睾丸微石症(Classic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CTM)和限制型睾丸微石症(Limited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LTM)。CTM的超声诊断标准①每个切面均能发现5个以上直径<3mm的点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②这些点状强回声是相互独立的,弥散分布于睾丸实质内。每个切面发现数目小于5个,直径<3mm的钙化点者称为LTM。
2结果
36例TM患者中双侧29例,单侧7例。其中CTM34例,占94.44%,LTM2例,占5.56%。单纯性TM10例,占27.78%,有合并症的26例,占72.22%。其中合并双侧睾丸鞘膜腔积液7例,一侧睾丸鞘膜腔积液3例,附睾头囊肿7例,精索静脉曲张6例,附睾尾肿大9例,其中2例送病理检查,1例附睾结核,1例慢性附睾炎。
TM二维超声表现:36例TM患者中双侧睾丸均形态大小正常,实质内散见直径<3mm的钙化点,后方无声影,这些点状强回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合并睾丸鞘膜积液者,睾丸鞘膜腔内见液性暗区。合并附睾头囊肿者可见附睾头内壁薄的囊性暗区。合并精索静脉曲张者可见精索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合并附睾尾肿大者,附睾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匀。
彩色多普勒显示睾丸内均见星点状的血流信号,与正常睾丸血流信号无明显差别。合并附睾尾肿大者,附睾尾内见多少不等的血流信号。
3讨论
TM是1970年由Priebe等[2]首次报道的,它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方面应用的日益增加,其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在1987年,Doherty[3]首次描述了TM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睾丸实质内散在分布的直径<3mm的强光点,后方不伴声影,有的可伴彗星尾征,双侧睾丸多见。
TM的形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Vegni-Talluri等[4]认为微结石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含有固缩核和囊泡的退化细胞沉积在曲精小管内形成钙核;第二阶段,胶原纤维样组织层层包绕钙核。而Nistal等[5] 提出微石形成过程,首先是细胞碎片聚集于曲精小管内形成核团,接着胶原纤维样组织环绕核团沉积,最后出现钙化。
病因可能与男性不育、隐睾、睾丸发育不良、睾丸或睾丸附件扭转、附睾囊肿、精索囊肿、睾丸鞘膜腔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睾丸肿瘤、附睾炎等有关。特别是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已引起学者的重视。本组病例中有6例因不育来就诊,占16.66%。邓春华等[6]研究认为可能是微石阻塞曲精小管,影响精子的产生,而萎缩的曲细精管、细胞碎片和微石妨碍精子的运动,进一步导致患者精液质量差,引起男性不育。
早期人们认为TM是一种良性疾病,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它是有恶性倾向的病变。孟庆欣[7]综合文献报告,TM患者睾丸肿瘤的发生率在31%~46%,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30%;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3.2~21.6倍,但老年患者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低。CTM与睾丸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较LTM更密切。Derogee等[8]提出TM是一种癌前期病变,但是目前仍未发现肯定的证据。以往有人认为TM 与睾丸肿瘤同时发生,但对TM长期随访后发现有的发生在TM诊断后,其中最长时间达11年,最短为6个月,因此短期内TM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还是较低的。虽然本组病例中无睾丸肿瘤发现,但因为TM与睾丸恶性肿瘤有这种相关性,不能简单地视TM为一种良性病变,还需跟踪、随访。
Cast等[9]认为TM 多与其他疾病同时被发现。本组病例主要伴随有睾丸鞘膜腔积液、精索静脉曲张、附睾囊肿及炎症共26例,占72.22%,与上述报道一致。TM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确定,是否是互为因果,或是偶然巧合目前仍无确切的定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TM的首选方法,目前尚无与TM声像图相似的其它疾病报道。睾丸内外很多疾病可以形成钙化灶,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较大的强回声病灶,多为片状、团块状,数目少,分布无一定规律,后方伴声影,局限于睾丸某个部位,与TM有明显区别。表皮样肿瘤的强回声团块具有特征性,可分布在肿瘤边缘或呈洋葱皮样分布。虽然TM的治疗及预防目前还不清楚,但由于本病与肿瘤、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故一旦发现,应每隔6~12个月复查并随访,对儿童期确诊的患儿应随访到成人,以便及时发现肿瘤[1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性是检出TM的首选方法,在发现其它合并症及随访中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Bennett H F,Middleton W D,Bullock A D,et a1.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US follow-up[J].Radiology,2001,218(2):359-363.
[2]Priebe C J,Carret R.Testicular calcification in 4-year-old boy[J].Pediatrics,1970,46:785-788.
[3]Doherty F J,Mullins T L,Sant G R,et a1.Testicular micro1ithiasis[J].A unique sonographic appearance[J].J Ultrasound Med,1987,6:389-392.
[4] Vegni-Talluri M,Bigliardi E,Vanni MG,et a1.Testicular microliths:their origin and structure[J].J Urol,1980,124:105-107.
[5]Nistal M,Paniagua R,Diez-Pardo J A.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in 2 children with bilateral cryptorchidism[J].J Urol,1979,121:535-537.
[6]邓春华,刘贵华.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J].医学新知杂志,2008,18(1):1-2.
[7]孟庆欣,王炼,等.睾丸微石症[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11):690-692.
[8]Derogee M,Bevers RF,Prins HJ,et a1.Testicular micmlithiasis,aprem alignant condition:prevalence,histopathologic findings,and relation to testicular tumor Urology,2001,57:1133-1137.
[9] Cast J E l,Nelson W M,Early A S,et a1.Testicular micro1ithiasis:prevalence and tumor risk in a population referred for scrotal sonography[J].AJR Am J Roentgenol,2000,l75(6):l703-1785.
[10]梁小勤,王晓军,朱惠芬,等.睾丸微小结石症的超声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05,11(5):443-444., http://www.100md.com(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