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234595
锡类散治疗压疮的观察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5期
锡类散治疗压疮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锡类散在治疗Ⅱ期、Ⅲ期压疮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8例符合Ⅱ期、Ⅲ期压疮标准的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创面处理采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干燥;观察组创面采用碘伏消毒后用锡类散喷洒于病灶面上,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及加强局部皮肤护理。结果 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数据经SPSS 软件包处理,采用计数检验,χ2值为6.31,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锡类散喷洒于Ⅱ期、Ⅲ期压疮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无不良反应,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价格低,值得推广。

    【关健词】锡类散;压疮;护理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医院发生率为4%-14%[1],患者一旦发生压疮,身心及经济负担严重,很少有药物能使期Ⅱ期压疮水疱及创面渗出物吸收、创面愈合。2009年8月~2012年3月,我科采用锡类散对28例尾骶部溃疡期压疮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压疮患者28例,年龄44岁~87岁。其中1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6例设为观察组采用碘伏消毒后用锡类散喷洒于病灶面的护理方法。其中15例为尾骶部溃疡期压疮,1例为肩胛骨溃疡期压疮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6例,脊髓损伤并发肺部感染2例;10例为肺癌晚期患者,疮面面积2cm×2cm~10cm×10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Ⅱ期压疮先用2.5%碘伏溶液消毒病灶及周围皮肤,若病灶内有水疱,用注射器抽吸水疱内水分后,碘伏溶液再次消毒病灶及周围皮肤,每日2次;Ⅲ期褥疮先用碘伏溶液消毒皮肤,清理创面,皮肤溃烂严重者用生理盐水100mL加8万IU清洗创面,用无菌纱布吸净表面水分后,再用碘伏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每日3次。

    1.2.2观察组 Ⅱ期压疮病灶处理同对照组,之后喷洒锡类散于病灶面上即可,喷洒面积以完全覆盖创面为准,每日1-2次,Ⅲ期压疮处理同对照组,之后喷洒锡类散于创面每日3次2组每日均采用暴露疗法,创面处理后,协助患者定时翻身,避免创面再次受压。
, 百拇医药
    1.3疗效评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断,治愈:创面结痂愈合;有效:创面缩小,肉芽新鲜;无效:创面未愈合。愈合时间为开始治疗到完全愈合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压疮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压疮治疗效果比较[n(%)]

    3结论

    压疮分为瘀血红斑期(Ⅰ期)、炎性浸润期(Ⅱ期)、浅度溃疡期(Ⅲ期)期、坏死溃疡期(Ⅳ),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2],病程长,愈合慢,给患者身心造成伤害,并加重经济负担。对压疮患者应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营养支持,避免潮湿摩擦、分泌物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Ⅰ期压疮易被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忽视,应做到积极预防早期治疗,Ⅱ期压疮抽吸水疱后易出现再渗出现象,Ⅲ期压疮表面不断产生渗出物。锡类散为青灰色粉末,主要成分为象牙屑、青黛、壁钱炭、珍珠、人工牛黄、人指甲、冰片,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3]。有很强的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使创面很快结痂,从而促进溃疡愈合。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喷洒于局部会有轻微疼痛,在喷洒药物短时间内即可消失,喷洒前应告知患者。每次喷洒后将锡类散内帽盖严,外盖旋紧密封保存;此药为青灰色粉末,喷洒前治疗部位下铺放治疗巾,以减少对床单位的污染。另外锡类散为塑料瓶装,每支1.5g装,可用2~7d,护理人员或家属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操作简单,且价格低廉。

    参考文献

    [1] StephensF,BickDA.National pilottoim plement pressure ulce guidelines: results of the baseline audit[J]. Br J Community Nurs,2002,9:4

    [2]李小寒.护理学基础[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3, 百拇医药(殷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