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234374
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5期
     【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运用中医的调理脾胃法,可以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制水、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等生理功能。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对消除水肿、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浆蛋白、改善微循环、减轻消化系统症状、保护胃黏膜、降低血尿素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脾胃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一般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或轻度氮质血症为基本表现。《内经》认为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本病的发生以肾为关键,同时与脾胃、肺也有密切关系,强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 百拇医药
    1 脾与肺、肾之间的功能关系

    1.1脾与肾的关系肾为水脏,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形成水肿。脾能运化水谷,能制水。脾虚可引起肾虚,肾虚可以引起脾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藏之精有赖于脾所生化的精微充养,脾化精微需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主水,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水肿。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始有水肿病之称,并提出脾肾俱虚论:“水肿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于皮肤而令周身肿满。”其中,肾为发病之关键,临床上,慢性肾炎除了有肾虚表现外,往往还伴有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

    1.2 脾与肺的关系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脾转输水液与肺,也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肺气虚衰,宣降失职,可引起水液代谢不利,湿邪停留,脾气受困,出现水肿、腹胀。病久脾肾两虚,脾气虚弱,卫气必然虚而不固表。每因复感外邪而复发,使水湿壅盛,肿势加重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认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 百拇医药
    2 慢性肾小球肾炎诸证与肺脾肾之间的关系

    2.1水肿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为生化之源,以滋养全身各部;二是运化水湿,将机体所需的水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降,内而灌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腠皮毛,其浊者,一部分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一部分经肾下至膀胱而为尿。可见,脾在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转输的重要作用。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泛滥肌肤而为水肿。人体之气,一是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二是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化而生成;三是经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三者构成人体之气。其中,脾胃之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体必须依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而先天之精气亦依赖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若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或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形成水肿。

    2.2高血压 慢性肾炎之高血压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肝木赖肾水以涵,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肾虚可致脾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夹肝风上扰清窍,形成高血压。其病机可概括为:病变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
, http://www.100md.com
    2.3蛋白尿 慢性肾炎之蛋白尿与肾脾两虚、固摄失职最为相关。肾主藏精,为封蛰之本,脾主转输精微,有统摄之权。肾气受损,封藏失职,脾气虚弱,统摄无权,使精微漏泄,可致蛋白尿,临床上常有脾虚表现,故多采用补脾肾与涩精气同用。

    2.4 血尿 血尿是慢性肾炎的常见症状,脾肾气虚,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均致血尿;也有因肾络损伤,络破血渗尿中所致,有实热、虚热伤肾损络之分。《血证论·尿血》对尿血明确提出:“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

    3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法

    3.1 健脾和胃,行气化湿慢性肾炎病人,临床主要表现除肢体浮肿外,可见神疲肢倦,脘腹胀满,纳食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缓或濡。中医病机为脾不制水,湿困脾土,脾胃升降失司,分清泌浊无权。治宜从中焦入手,健脾和胃,行气化湿,利水消肿,恢复其健运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选用方剂应辨证而定,健脾运水非一日之功,欲速则不达,宜守法守方,不可更方过频。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的过程中,应随之减少利水渗湿药的比例,过用易伤阴津。而健脾益气和胃药应连续用一段时间,有利于巩固疗效,使水肿不易复发。
, http://www.100md.com
    3.2 健脾益气,升清摄津慢性肾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蛋白尿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此称谓,但笔者认为属于机体的精微物质,故不应流失。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与敷布主要依赖脾的生理功能[1],中阳不足,中气下陷,统摄无权,精微流失加重。故慢性肾炎大量蛋白尿的病人常出现乏力、神疲、脉弱等脾气虚的症状。由此可见蛋白尿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升清摄精无权密切相关。所以治疗上除运用一般健脾益气方剂之外,可重用黄芪,黄芪能健脾益气升阳,临床观察,在消除水肿的同时,蛋白尿也有一定程度减少,血浆蛋白逐渐提高。为了加强健脾益气的功效,可酌加莲子肉、淮山药等。

    3.3 健脾益胃,补气生血祖国医学认为“脾为营血生化之源”、“气旺血生”、“脾统血”。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氮质潴留,刺激胃肠黏膜,致使消化系统功能长期失调。临床上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口有尿味等症,这就加剧了肾性贫血,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肾脏产生EPO减少。EPO治疗肾性贫血效果肯定,但是也有不少不良反应。此时如用中药紫河车、阿胶等补血之品,因脾胃虚弱,虚不受补,反增腻胃之弊。故应着重调治脾胃,恢复脾胃健运功能,以化生营血。根据脾胃属寒属热的不同,而选用适宜的方剂。在健脾和胃的同时,可选用参芪之类,以达益气生血的目的。药理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自由基生成和促进自由基清除的作用[2],红参及其有效成分对肾功能衰竭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红参、黄芪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3],改善肾性贫血状况。
, http://www.100md.com
    4结束语

    根据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笔者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与肾、脾、肺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肾为发病之关键,与脾胃功能虚衰也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以从脾胃论治为指导,以补肾为根本,调理脾胃为基础,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调理脾胃,不仅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患者的营养及贫血状况,同时血尿素水平也可随之有所下降,对慢性肾衰的急重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扶危救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西湖,谢福安,主编.肾脏病辨病专方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

    [2]童延清,王洪峰.加味当归补血汤佐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40.

    [3]高艳霞,张美玲.肾血康胶囊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时诊国医国药,2003,14(9):537-538., 百拇医药(白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