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科学》 > 20188
编号:13590890
不特定多数人“见死不救”行为能否入刑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健康科学》 20188
群体心理,作为义务,法律评价
     摘要:“见死不救”行为,并不代表着如今社会人们的道德多么的滑坡,在近代甚至是古代,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与现在基本持平,我们如今大多数人在遇见严重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事件发生后,渴望回到过去时代的道德,这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体验,并没有理性的参与。同样,见死不救行为因为义务来源的不同,在法律上能否成为被谴责的对象,也应当视不同的情况具体而定。即便是存在着因先前行为能引起的救助义务,单纯的见死不救行为也不能成为入罪的对象,这主要是因群体心理、权利基础以及实际操作这几个方面的原因而定。

    关键词:群体心理;见死不救;作为义务;法律评价

    正文:

    一、社会群体心理分析

    (一)公众道德心理情况

    “见死不救”反映了公众普遍存在的一种冷漠心态。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陌生人的情况,大多数人很难做出立即给予帮助,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的反应。作者认为,这时候的冷漠心态应当算是表面上的冷漠,亦或是心理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压迫而产生的反应。随着现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面对别人的危难没有做出救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持有故意的心理状态。

    (二)公众冷漠心理状况的成因

    见死不救这样类型的事件的发生于当时的时空条件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