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瘙痒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溶血磷脂酸,药物治疗
摘要:瘙痒被定义为一种可以引发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皮肤薪膜感觉,这种感觉无论在性质、持续性及定位上均不同于触觉和痛觉。关键词:胆汁淤积;瘙痒;溶血磷脂酸;药物治疗
1.膽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生机制
胆汁淤积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外有人提出胆汁淤积瘙一抓环路假设:肝胆疾病引起胆汁淤积或分泌受损,引起血浆中的瘙痒原含量增加。血浆中积聚的瘙痒原可进入大脑,并通过神经网络向大脑传递炎症信号,改变神经传递。大脑向脊髓发出“搔抓”指令,进而引发搔抓反射。同时,瘙痒原刺激皮肤神经纤维瘙痒受体,直接发送瘙痒刺激至脊髓,引发搔抓。Imam等提出胆汁淤积性瘙痒可能的发病机制:胆汁淤积患者肝脏产生的内源性阿片肤增多,传递信号经脊髓到大脑,从而使大脑产生神经冲动使瘙痒反应增加。同时肝脏产生瘙痒原诱发皮肤神经末梢刺激脊髓,传至大脑,进而使瘙痒反应增加。并且肝脏产生类固醇代谢物、胆汁酸的增加及外周血循环中组胺的增加,可直接诱发瘙痒反应的增加。溶血磷脂酞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裂解成溶血磷脂酸(LPA)刺激无髓鞘神经末梢进而刺激大脑,产生神经冲动使瘙痒反应增加。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瘙痒可能与血清自分泌运动因子活性增加和LPA形成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