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
编号:13576136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健康科学》 201815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间手术治疗骨科疾病患者15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利用机械原理和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生给予积极治疗。结果:观察组共有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0%,对照组共有2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骨科手术后患者常需长时间卧床,致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加之手术应可使血小板粘附性增强,手术失血和脱水又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且手术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较高。有研究指出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可高达40%-60%。本病可导致患肢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栓子脱落还会造成肺栓塞的严重后果。因此骨科手术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随机抽取我院手术治疗骨科疾病患者150例,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27——82岁,平均65.7岁。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预防

    观察组利用机械原理和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方法为抬高患肢,进行患肢按摩及功能锻炼;术后4——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2000U皮下注射,术后第二天改为4000U皮下注射,连续使用7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

    1.2.2诊断和治疗

    患者一旦出现下肢持续肿胀,皮肤铮亮,伴下肢疼痛、行走困难,应立即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诊断,确定血栓类型及栓塞部位。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用静脉回流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000U皮下注射,2次/d;尿激酶8万U加入250ml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20ml复方丹参溶液静脉滴注,1次/d;口服潘生丁25mg/次,阿司匹林0.3g/次,3次/d。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观察组共有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0%;对照组共有2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DVT的原因为: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液淤滞三种因素。血管壁损伤:正常血管壁是血小板凝聚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便黏附其上。发生凝聚,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凝聚,促使血栓形成。手术、创伤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DVT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若并发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

    骨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对血管壁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创伤又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而处于高凝状态,失血和脱水导致血液浓缩,患者长期卧床使下肢血流缓慢,这些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骨科手术后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5例患者中仅有6例患者发生,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组(30.66%)。术后抬高下肢及被动按摩患者足部和下肢可增加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水肿,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待患者清醒后,根据患者病情尽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可加强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低分子肝素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常用抗凝剂,起效较快,可有效控制血液的凝结力,防止血栓的形成。另外骨科手术时减少出血量及手术创伤也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若不能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肢肿胀、疼痛,日久会引起皮肤溃疡,导致患肢功能障碍,若栓子脱落还会导致肺栓塞及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应立即展开溶栓、抗凝等治疗。溶栓治疗要尽早进行,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对于病程不超过72h者原则上均应给予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溶栓治疗可使血栓快速溶解从而恢复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本药品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Ⅹa的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静脉滴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辅助药物。两者联合使用可增加血容量,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扩大,且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潘生丁和阿司匹林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多项研究表明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另外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要注意凝血功能情况,防止发生出血。

    参考文献:

    [1]王翔,郑国寿,白祥军,等。严重多发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的诊断及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2):120—122。

    [2]马俊,沈彬,杨静,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7(13):965—969。

    [3]張红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96例护理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3,15(16):114—115。

    [4]陈嫣红,陈伟莲,刘伟琼。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4,17(27):4—6。, http://www.100md.com(单菲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