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江河水》的艺术特点
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音乐文化百花齐放。竹笛从传统的伴奏音乐形式中脱离而出,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优秀竹笛独奏作品,笛曲《江河水》是这一时期移植曲目中重要的代表作品。其音调凄楚哀怨、如泣如诉,惟妙惟肖的刻画了一个江边痛哭的妇女形象,营造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惨与无助,并通过这一人物描写,揭示了旧社会的阴森黑暗,以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与气愤。
关键词:移植;竹笛;江河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首诗通过寥寥几笔对景色的描写,就表达出了杜甫沉郁悲凉的感怆。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笛曲《江河水》正如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一样,演绎出了一段凄凉悲伤的故事。下面我将从调式、旋律、节奏出发、来细致解说笛曲《江河水》的艺术特点。
(一)民族调式的运用
经李增光改编后的笛曲《江河水》分为引子和三个乐段。其中引子、第一乐段、第三乐段都采用灰暗的羽调式。因羽调式主音与色彩音构成小音程、使得羽调式具有小调色彩。同时第一段中,加之运用缓慢的速度,使其音调悲愤、哀怨、凄楚,表现出如泣如诉、真切动人的情感。而第二乐段进行了转调,使得乐段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悲愤哀怨的情绪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转调不同于传统的笙管乐曲中的转调的方法,这种突然远离关系调的大二度远关系转调方法,在傳统的笙管乐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乐段采用徵调式,同时通过控制音色变化,使得第二乐段表现出一种发泄完情绪后的呆滞、若有所思的情感。第三乐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乐段中,改编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转调,使得情绪完全顺理成章的进行发展直到结束。
总之,笛曲《江河水》通过对调性变换的运用,非常形象的刻画了一个江边痛哭的妇女心理变化,并将其描写的惟妙惟肖,营造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惨与无助,真切的表现了一种典型的民族悲剧,揭示了旧社会的阴森黑暗,以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与气愤。
(二)各乐段旋律与节奏设计
引子:《江河水》一曲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并没有引子,这个引子是双管曲改编者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需要,在改编后的第一乐段提炼而出的,并被笛曲直接吸收过来。它简单、凝练的概括了全曲的基本内容和情绪基调,将听众带进如泣如诉的叙述中。
第一乐段:这一段是由“辽宁鼓乐”笙管曲曲牌《江儿水》直接发展而来。
《江儿水》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由于流传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而经此曲改编的曲子差异更大,但加以对比分析还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学者证明,“辽宁鼓乐”笙管曲曲牌《江河水》与昆曲曲牌《二犯江儿水》在旋律走向以及调式、音域各方面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判定,《江儿水》是曲牌的原名,而《江河水》则是由于流传原因而衍变出的另一版本。
《江儿水》原本是昆曲、京剧等戏曲里面的声乐旋律,常用于表现出征或者庆功等场面,上个世纪初期,清朝军队还曾用此曲填词为《行军歌》;而“辽宁鼓乐”中的《江河水》则在婚、丧、嫁、娶等各种活动中都经常用到。这两首乐曲的演奏中,速度均常用中板,曲调悠扬、典雅。也就是说《江河水》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才被改编的这么低沉、哀怨,和悲伤。在这一点上,乐曲改编前后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简单说明一下乐曲改编中的所用到的方法。
我们要认识到,对这首乐曲的改编及其发展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甚至更多的人逐渐累积而成。所用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拉长节拍,即将原来的一拍拉长成为两拍。
其次,在经过上面所说的节拍改变之后,改变节奏的基本规律。
最后,将速度放慢。也就是在将原有节拍拉长一倍的基础上放慢速度使得曲子慢上加慢。改编成双管曲和二胡曲之后,曲子的速度要比原曲牌则相对慢了一倍左右,笛曲在速度上与改编后的版本一致。通过速度的改变旋律的情绪自然随之进行着改变,而改变的最终结果就是改变了原曲的音乐形象。
《江儿水》这首曲子在经过演奏者和改编者的改编处理之后,原有的曲调、节奏、速度、情绪以及音乐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之由原来的悠扬、典雅衍变成为凄苦、悲愤、如哭如诉的情绪。
第二乐段:这一段是根据“辽宁鼓乐”中经常使用的“梢头”音乐素材构成。
辽宁笙管曲的结构常由慢板或者中板的“身子”和快板的“尾巴”两个部分组成。有些曲牌有固定的“尾巴”有些则没有。这种没有固定“尾巴”的曲牌在演奏时可以借用其他曲牌的“尾巴”,也可以使用“梢头”充当。而民间至今流传的笙管曲《江河水》仍是用“梢头”做“尾巴“的这样一种对比式两段体结构。
在将这首乐曲改编过程中,改编者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对了原来的“梢头”素材,经过“填字加花”等处理,使乐曲变的如痴如梦、自问自答,成为表述内心隐痛的曲调,而笛曲是根据后来的双管曲和二胡曲移植而来,情绪基本相同。
结语
从整个的这首曲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曲子的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这首曲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精品之作,因为它所刻画的丰满的、生动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独特情感,以及它所运用到的手法是其他乐曲所不能比的。它的改编成功以及其各种版本在我国的民族乐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这首曲子的学习和演奏,个人认为其重点在于气息的运用和感情的理解上,技巧上并没有很大的难度,但要想将它吹好并能够让听众更好的更容易的接受它,需要学习者扎实的功底和不断的练习。
参考文献:
[1]杨久盛:《江河水一曲的由来和发展》[J].人民音乐,1981(2)。
[2]唐毓斌:《谈演奏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体会》[J].乐府新声,1985(4)。
[3]朱海霞:《以情激情情溢江河浅谈欣赏江河水教学中的情感处理》[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7(1)。
[4]居文郁:《听黄海怀先生江河水录音随感兼谈民间风格乐曲的演奏特点》[J].黄钟,1998(1)。
[5]匡学飞:《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学习札记》[J].黄钟,2011(4)。
[6]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7]徐丽:《二胡曲江河水的演奏风格》[J].戏剧之家,2013(8)。
作者简介:李一鸣(1996-),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移植;竹笛;江河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首诗通过寥寥几笔对景色的描写,就表达出了杜甫沉郁悲凉的感怆。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笛曲《江河水》正如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一样,演绎出了一段凄凉悲伤的故事。下面我将从调式、旋律、节奏出发、来细致解说笛曲《江河水》的艺术特点。
(一)民族调式的运用
经李增光改编后的笛曲《江河水》分为引子和三个乐段。其中引子、第一乐段、第三乐段都采用灰暗的羽调式。因羽调式主音与色彩音构成小音程、使得羽调式具有小调色彩。同时第一段中,加之运用缓慢的速度,使其音调悲愤、哀怨、凄楚,表现出如泣如诉、真切动人的情感。而第二乐段进行了转调,使得乐段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悲愤哀怨的情绪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转调不同于传统的笙管乐曲中的转调的方法,这种突然远离关系调的大二度远关系转调方法,在傳统的笙管乐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乐段采用徵调式,同时通过控制音色变化,使得第二乐段表现出一种发泄完情绪后的呆滞、若有所思的情感。第三乐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乐段中,改编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转调,使得情绪完全顺理成章的进行发展直到结束。
总之,笛曲《江河水》通过对调性变换的运用,非常形象的刻画了一个江边痛哭的妇女心理变化,并将其描写的惟妙惟肖,营造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惨与无助,真切的表现了一种典型的民族悲剧,揭示了旧社会的阴森黑暗,以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与气愤。
(二)各乐段旋律与节奏设计
引子:《江河水》一曲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并没有引子,这个引子是双管曲改编者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需要,在改编后的第一乐段提炼而出的,并被笛曲直接吸收过来。它简单、凝练的概括了全曲的基本内容和情绪基调,将听众带进如泣如诉的叙述中。
第一乐段:这一段是由“辽宁鼓乐”笙管曲曲牌《江儿水》直接发展而来。
《江儿水》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由于流传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而经此曲改编的曲子差异更大,但加以对比分析还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学者证明,“辽宁鼓乐”笙管曲曲牌《江河水》与昆曲曲牌《二犯江儿水》在旋律走向以及调式、音域各方面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判定,《江儿水》是曲牌的原名,而《江河水》则是由于流传原因而衍变出的另一版本。
《江儿水》原本是昆曲、京剧等戏曲里面的声乐旋律,常用于表现出征或者庆功等场面,上个世纪初期,清朝军队还曾用此曲填词为《行军歌》;而“辽宁鼓乐”中的《江河水》则在婚、丧、嫁、娶等各种活动中都经常用到。这两首乐曲的演奏中,速度均常用中板,曲调悠扬、典雅。也就是说《江河水》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才被改编的这么低沉、哀怨,和悲伤。在这一点上,乐曲改编前后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简单说明一下乐曲改编中的所用到的方法。
我们要认识到,对这首乐曲的改编及其发展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甚至更多的人逐渐累积而成。所用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拉长节拍,即将原来的一拍拉长成为两拍。
其次,在经过上面所说的节拍改变之后,改变节奏的基本规律。
最后,将速度放慢。也就是在将原有节拍拉长一倍的基础上放慢速度使得曲子慢上加慢。改编成双管曲和二胡曲之后,曲子的速度要比原曲牌则相对慢了一倍左右,笛曲在速度上与改编后的版本一致。通过速度的改变旋律的情绪自然随之进行着改变,而改变的最终结果就是改变了原曲的音乐形象。
《江儿水》这首曲子在经过演奏者和改编者的改编处理之后,原有的曲调、节奏、速度、情绪以及音乐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之由原来的悠扬、典雅衍变成为凄苦、悲愤、如哭如诉的情绪。
第二乐段:这一段是根据“辽宁鼓乐”中经常使用的“梢头”音乐素材构成。
辽宁笙管曲的结构常由慢板或者中板的“身子”和快板的“尾巴”两个部分组成。有些曲牌有固定的“尾巴”有些则没有。这种没有固定“尾巴”的曲牌在演奏时可以借用其他曲牌的“尾巴”,也可以使用“梢头”充当。而民间至今流传的笙管曲《江河水》仍是用“梢头”做“尾巴“的这样一种对比式两段体结构。
在将这首乐曲改编过程中,改编者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对了原来的“梢头”素材,经过“填字加花”等处理,使乐曲变的如痴如梦、自问自答,成为表述内心隐痛的曲调,而笛曲是根据后来的双管曲和二胡曲移植而来,情绪基本相同。
结语
从整个的这首曲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曲子的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这首曲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精品之作,因为它所刻画的丰满的、生动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独特情感,以及它所运用到的手法是其他乐曲所不能比的。它的改编成功以及其各种版本在我国的民族乐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这首曲子的学习和演奏,个人认为其重点在于气息的运用和感情的理解上,技巧上并没有很大的难度,但要想将它吹好并能够让听众更好的更容易的接受它,需要学习者扎实的功底和不断的练习。
参考文献:
[1]杨久盛:《江河水一曲的由来和发展》[J].人民音乐,1981(2)。
[2]唐毓斌:《谈演奏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体会》[J].乐府新声,1985(4)。
[3]朱海霞:《以情激情情溢江河浅谈欣赏江河水教学中的情感处理》[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7(1)。
[4]居文郁:《听黄海怀先生江河水录音随感兼谈民间风格乐曲的演奏特点》[J].黄钟,1998(1)。
[5]匡学飞:《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学习札记》[J].黄钟,2011(4)。
[6]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7]徐丽:《二胡曲江河水的演奏风格》[J].戏剧之家,2013(8)。
作者简介:李一鸣(1996-),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