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困境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在协助高校进行德育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增加学生心理资本等方面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心理咨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和困扰,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咨询队伍的建设,咨询方式和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等在高校仍然存在矛盾和困境,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发展本土化培育机制,如机构建设,多样化的咨询模式,咨询师的培养长效机制等才能让高校的心理咨询得到健康、科学、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困境;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稳定和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逐渐被各高校接受和认可。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
1 咨询机构普遍设置,但发展不平衡,规范性不强。
自从1998年从个别高校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以来,历经20多年,心理咨询服务也逐渐在诸多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使得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了普及。然而也遇到一些问题。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有的高校心理咨询的服务相对较好,在制度建设,人员制定,设施完善等方面比较完备。但在部分高校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心理咨询机构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绩效制度的发展下,心理工作的发展常常被边缘化,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不够规范,设施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和文件规定,但是实施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有的只是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由于高校工作重视角度不同,很多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咨询机构设置的规格也不平衡,有的高校专门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的高校把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到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学生管理办公室,或者是教学单位如思政教研室、人文教研室中,考核也没有个性化,而是和其它专职老师类似,或者咨询工作不纳入实际考核当中,这样的设置导致心理健康咨询受重视程度不一,咨询工作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2 高校心理咨询专职队伍缺乏职业成长的生命力。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投入心理咨询工作以后,职业成长没有专业化及规范化的要求,缺乏专业的实践训练和规范的督导制度,很多高校的培训过程还比较松散也没有要求,完全依靠咨询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有的督导没有处于专门的机构当中,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开设定期督导。由于财务制度的刻板性,很多费用还是由咨询工作者自己支付,处于高度的自律的状态。但是工作的规范性和定期的案例督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成长所必须的手段和过程。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工作者在职业晋升上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归口一般是教师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有心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在考核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或者考核的内容还是生搬套用教师考核的内容,职称上升体系大部分还是走思政教育类别,所以咨询工作者需要应付教师类的各项考核,如科研,教学,课时量的满足,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等等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咨询,工作得不到认可和支持,职业晋升上也得不到平衡的发展。
3 高校心理咨询专职队伍处境尴尬。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各高校建立后,初衷是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传统认识,心理咨询工作在很多高校仍然担任救火队员的角色,更多的服务于危机事件,而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促进个人身心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性咨询较少。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内心渴望有人理解和支持,渴望得到帮助,但是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往往有严重精神疾病,有严重心理疾病才被学院送来咨询,在功能上没有完全起到关注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
另一方面很多在校的咨询工作不仅仅承担咨询工作还承担其他的学生管理、课程建设等工作,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工作重点往往被其他工作或者其它考核要求工作挤压甚至是边缘化,导致专职或者兼职的咨询老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咨询工作中。
4 心理咨询模式照搬西方咨询范本缺乏本土性。
在高校中应用的工作技术多是西方的技术模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着从小在中国环境下出生、成长的学生,比如人际之间的边界,亲族之间的人际距离,对儿童、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人为划分,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有我国的应试教育,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都具有文化背景的影响性。等这些都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重重的障碍和挑战,在实践中只是应用理论上的知识很难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5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面对职业耗竭,缺乏相应的支持体系。
随着咨询工作的深入,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一,在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咨询工作者自己的情绪,人格稳定等方面都受到威胁,在面对来访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生长经历的同时,咨询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能量才能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工作模式大量的消耗了咨询师的情感的稳定和平衡的内心力量。二,咨询工作者在高校需要面对和处理其它大量的工作以外还要进行咨询工作,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往往是免费的,和社会咨询机构的咨询师不同,社会咨询师往往有一对一的收费。虽然学校会给一定的补贴,但是这个收入比正常的社会咨询要低很多,这就造成了咨询动力的减弱和职业的倦怠。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一个良好的支持体系,当遇到咨询的问题,因咨询导致的自身发展问题时很难找到专业体系的帮助和经济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卫平.为与不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困境与解决[J]中国成人教育2012
[2]邓丽娜,祝春兰.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趋势[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3]刘蓉洁,石磊.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88-91.
[4]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3
[5]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0-53, http://www.100md.com(周亚萍)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困境;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稳定和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逐渐被各高校接受和认可。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
1 咨询机构普遍设置,但发展不平衡,规范性不强。
自从1998年从个别高校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以来,历经20多年,心理咨询服务也逐渐在诸多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使得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了普及。然而也遇到一些问题。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有的高校心理咨询的服务相对较好,在制度建设,人员制定,设施完善等方面比较完备。但在部分高校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心理咨询机构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绩效制度的发展下,心理工作的发展常常被边缘化,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不够规范,设施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等,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和文件规定,但是实施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有的只是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由于高校工作重视角度不同,很多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咨询机构设置的规格也不平衡,有的高校专门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的高校把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到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学生管理办公室,或者是教学单位如思政教研室、人文教研室中,考核也没有个性化,而是和其它专职老师类似,或者咨询工作不纳入实际考核当中,这样的设置导致心理健康咨询受重视程度不一,咨询工作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2 高校心理咨询专职队伍缺乏职业成长的生命力。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投入心理咨询工作以后,职业成长没有专业化及规范化的要求,缺乏专业的实践训练和规范的督导制度,很多高校的培训过程还比较松散也没有要求,完全依靠咨询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有的督导没有处于专门的机构当中,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开设定期督导。由于财务制度的刻板性,很多费用还是由咨询工作者自己支付,处于高度的自律的状态。但是工作的规范性和定期的案例督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成长所必须的手段和过程。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工作者在职业晋升上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归口一般是教师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有心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在考核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或者考核的内容还是生搬套用教师考核的内容,职称上升体系大部分还是走思政教育类别,所以咨询工作者需要应付教师类的各项考核,如科研,教学,课时量的满足,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等等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咨询,工作得不到认可和支持,职业晋升上也得不到平衡的发展。
3 高校心理咨询专职队伍处境尴尬。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各高校建立后,初衷是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传统认识,心理咨询工作在很多高校仍然担任救火队员的角色,更多的服务于危机事件,而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促进个人身心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性咨询较少。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内心渴望有人理解和支持,渴望得到帮助,但是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往往有严重精神疾病,有严重心理疾病才被学院送来咨询,在功能上没有完全起到关注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
另一方面很多在校的咨询工作不仅仅承担咨询工作还承担其他的学生管理、课程建设等工作,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工作重点往往被其他工作或者其它考核要求工作挤压甚至是边缘化,导致专职或者兼职的咨询老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咨询工作中。
4 心理咨询模式照搬西方咨询范本缺乏本土性。
在高校中应用的工作技术多是西方的技术模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着从小在中国环境下出生、成长的学生,比如人际之间的边界,亲族之间的人际距离,对儿童、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人为划分,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有我国的应试教育,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都具有文化背景的影响性。等这些都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重重的障碍和挑战,在实践中只是应用理论上的知识很难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5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面对职业耗竭,缺乏相应的支持体系。
随着咨询工作的深入,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一,在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咨询工作者自己的情绪,人格稳定等方面都受到威胁,在面对来访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生长经历的同时,咨询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能量才能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工作模式大量的消耗了咨询师的情感的稳定和平衡的内心力量。二,咨询工作者在高校需要面对和处理其它大量的工作以外还要进行咨询工作,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往往是免费的,和社会咨询机构的咨询师不同,社会咨询师往往有一对一的收费。虽然学校会给一定的补贴,但是这个收入比正常的社会咨询要低很多,这就造成了咨询动力的减弱和职业的倦怠。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一个良好的支持体系,当遇到咨询的问题,因咨询导致的自身发展问题时很难找到专业体系的帮助和经济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卫平.为与不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困境与解决[J]中国成人教育2012
[2]邓丽娜,祝春兰.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趋势[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3]刘蓉洁,石磊.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88-91.
[4]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3
[5]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0-53, http://www.100md.com(周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