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年第24期
编号:13185321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朱志红 唐基忠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32例患儿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21例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对32例KD患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PLT、MPV、PDW和PCT,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在急性期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PLT计数、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计数较急性期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KD及KD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川崎病;血小板参数;冠状动脉病变

    [中图分类号] R7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59-0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发病原因暂时不明,主要病变表现为全身血管炎急性发热性出疹的血管炎综合征[1],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近年发病增多,故引起人们重视。现通过对32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的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04年1月~ 2010年1月到笔者所在科收治的KD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最低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5岁,平均(27.0±5.8)个月;病程3 ~ 8 d,平均(4.6±1.8)d,所有病例均符1984年合日本MCLS研究修订的诊断标准[2]。对所有患儿进行动态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查结果有冠状动脉病变11例,均为冠状动脉扩张[2],符合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 [3],即冠状动脉内径:<3岁 者>2.5 mm,≥3 ~ 9岁者 >3 mm,~ 14岁者>3.5 mm,或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内径之比>0.3。32例KD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冠状动脉病变组,观察组11例,男7例,女4例;发病年龄4个月~5岁,平均(28.0±4.7)个月;病程3 ~ 9 d,平均病程(4.8±0.9) d。对照组21例患者为无冠状动脉病变组,男12例,女9例,发病年龄8个月~ 5岁,平均(29±3.1)个月; 平均病程(4.6±1.3)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32例KD患儿在急性期入院24 h内和恢复早期分别抽取静脉血2 m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