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22期
编号:13175642
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治疗思路和研究现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22期
     另外,古人已观察到梅核气与食管、胃肠、咽痹等器质性病变并无直接关系。《喉科集腋·卷下·咽喉杂症》亦有简要描述,是书还对《金匮要略》中的“炙脔”作了解释,曰:“炙脔,干肉也。咽中贴贴,如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病不因肠胃,故不碍饮食二便;不因表邪,故无骨疼寒热”。《冯氏锦囊秘录》曰:“乃气为积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凝结难移,男子亦间有之。药用半夏厚朴汤。”《喉科心法·梅核气》则谓:“此症咽喉不痛不红肿,患者自觉咽中如有物状,或如梅核,或如破絮,咽不下,咯不出,似哽非哽,窒碍不舒”。此外,古人也认识到本病日久不愈可转为膈嗌,如《外科通论·彤园医书·卷之二外科病证·喉部》中记载:“梅核气由七情过极,七气病生,郁结生痰,如絮如膜,凝聚喉间,咯之不尽,咽之不下,日久不愈变成膈嗌。”

    古代医家对梅核气的病因病机认识,大致归纳为痰气互结、脏腑不和、肺脾壅滞,风热搏结、湿热内蕴等学说。其中以痰气互结学说在各代医家中论述者居多,形成了古代梅核气病因病机学说之主流,并奠定了现代中医学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之基础。

    2?对梅核气的治疗思路

    2.1?内治法

    古人治疗梅核气,主要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内服中药治疗为主。辨证的思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从痰气互结论治:因肝郁脾虚、脾运不健、生湿聚痰而致痰气互结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