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24期
编号:13174511
从阴阳平衡角度论消渴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24期
消渴病,苦酸通调法
     [摘要]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源。消渴,不论是从燥热还是阴火,血虚还是气虚,内损还是瘀血,归咎起来都是因机体阴阳失和所致,阴阳失和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

    [关键词] 阴阳;消渴病;苦酸通调法

    [中图分类号] R25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98-02

    我国数千年前就有消渴一词,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应归属于“消渴病”范畴[1]。最古医书《黄帝内经》和汉朝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描述消渴病的特点为多饮、多尿,“其人消渴,小便反多,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治方面的认识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消渴”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后天失养、嗜食肥甘、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劳逸失度、气滞血瘀等。根据消渴病的不同病机,在临床可表现为诸多症状。而这些诸多症状的外现也均可理解为机体的正气对邪淫、脏腑功能对疾病在斗争过程中的种种反映。拨开消渴病的众多病因病机,化繁为简,可以抓住该病的本质,即身体阴阳失调所致。人体正常情况下,是处于“阴阳和谐”的状态中,这样才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之后,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此理论源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最初的含义是古人用来阐释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说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将其引入到医学领域当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用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防治,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为之神”;《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则用一句“不识阴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