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8年第11期
编号:131268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脱γ-羧基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3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1期
肝病,阳性率,检出率,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指标检测方法,3指标阳性检出标准,4观察对象,5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三组血清AFU,AFP及DCP水平比较
     林 召 党小军 侯智辉 刘发全

    1.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820;2.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西安 710068;3.深圳市中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 518033

    原发性肝癌(PHC)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患者生存率较低,有学者指出,造成PHC生存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为其早期诊断相对不足,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后续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使患者病死率增加[1]。病理学检查一直作为PHC诊断的金标准,但需通过穿刺取肝组织才能完成检查,对患者创伤较大,患者多不耐受,故寻找其他创伤较小的检查方法迫在眉睫[2]。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但超声难以发现发现直径<3cm的肝脏肿块,且超声检查受操作者影响较大,临床诊断有一定缺陷[3]。而血清学检查为一种操作简便且相对廉价的诊断技术,对PHC的诊断有利。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为甲胎蛋白(AFP),其在20世纪末期被推荐为PHC的监测工具,然而血清AFP水平在良性肝病患者中也能明显升高,仅用单一指标检测可造成漏诊及误诊[4]。因此,发现其他血清学标志物以提高血清学指标的检出准确率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临床研究发现,α-L-岩藻糖苷酶(AFU)可受到PHC患者体内癌细胞的激活而异常升高,脱γ-羧基异常凝血酶原(DCP)缺乏凝血酶原活性,在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可显著升高,此2种标志物在PHC诊断中均有一定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PHC患者、84例良性肝病患者及84例体检健康者临床资料,以分析AFU、AFP、DCP在检测PHC中的诊断价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