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8年第13期
编号:131094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2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3期
病毒检测,省份,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诊断标准,3病毒检测方法,4统计学分析,2结果,1病毒检测结果性别差异,2各省份病毒检测结果,3各省病毒检测阳性案例临床表现,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及结局,4
     张光霞 杨绍光 何 英 白 锋 韩 蕾 胡甜甜 刘梦君

    山东大舜司法鉴定所法医临床办公室,山东济南 250014

    2006~2007年我国报道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2009年我国首次从蜱虫体内发现一种新型病毒(亦为国际首发),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 ,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1],并于2010年9月证实此病毒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蜱虫传染病有关,并将此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后通过对此病临床、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基因检测等方面的不断研究,成果显著。此病呈高度散发特点,近年来相关发病案例报道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相关性亦呈升高表现,引起社会及科研工作者关注。本研究以2009年至今我国文献报道相关案例,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易导致医疗纠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山东[3-6]、辽宁[7-8]、安徽[9]、江苏[10-11]、浙江[12-14]、湖北[15]6省2009年1月~2018年3月国内文献报导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案例(共计1279例)。

    1.2 诊断标准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治疗符合2010年9月29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相关诊断标准、血小板<14万/μL并同时血清学病毒检测分析阳性案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案例。

    1.3 病毒检测方法

    新型布尼亚病毒采用以下三种检测方法,任一方法阳性即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结果:病毒分离阳性;应用IFA、ELISA血清学检测IgM、IgG抗体阳性;荧光定量PCR(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