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92964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3期
     [摘要]目的 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外科严重创伤;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传统急救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231-04

    严重创伤主要因爆炸、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因素而导致,此也为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1]。外科严重创伤者往往伤势严重,病情不稳,易损伤脏器功能、休克、大量失血等,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方式和效果则受到医学界各医护人员和医学研讨者的广泛关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多为分科救治[2],患者需辗转在各科室中接受救治和会诊,此方式耗时较长,耽误病情,错失救治最佳时机。而近年来所新兴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临床得到推广和认可,且实践结果显示[2],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提升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为进一步证实此观点,本研究纳入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分组讨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vs40例研究组)。入选标准:(1)合并2个或以上的器官或解剖位置损伤者;(2)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同意诊治。(3)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心、肾、肝等疾病者;(2)合并严重精神、智力疾病者;(3)患者或其家属无法或不愿配合此次诊治者。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5~78岁,平均(69.2±2.1)岁,创伤至就诊时间10min~5.6h,平均(4.2±0.5)h,致伤因素:13例坠落跌伤,18例交通伤,5例斗殴伤,4例挤压伤;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69.8±2.2)岁,创伤至就诊时间12min~5.7h,平均为(4.5±0.4)h,致伤因素:14例坠落跌伤,19例交通伤,4例斗殴伤,3例挤压伤。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1)院前急救,医院急救科医护人员轮流班制随急救车到院外实施急救;(2)院内急救,各醫护人员随即组成相应班次,各班次工作人员按照自身职业实施此次抢救。患者入院后,首先接受相应常规检查,并按照患者个体状况,联系相应科室治疗和会诊。针对需接受手术治疗者,按照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包含急救管理网络、院前和院内抢救、衔接相关专科、急诊科、生命支持、转运监测等内容。

    (1)组间急救管理网络:抽取医院各科室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急救小组,明确划分各医护人员自身职责,并围绕急救科实施救护工作。设立并健全急救管理网络系统,完善配备急救所需的手术室、抢救室、救护车、医护人员等。与120指挥系统取得沟通,并设置预报信息系统,实时动态追踪救护车状况,并将救护车位置和患者状况定时反馈到医院急诊科,医院急诊科再按照信息系统做好抢救方案和准备。(2)入院前抢救:随行院前抢救的医护人员需快速准确的评估其状况,并及时将患者实际状况反应到医院急救处。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循环的有效性。创伤休克者,则需按照其实际状况适当给予生理盐水,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并给予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保持胶体渗透压。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状况,降低感染可能性和出血量,并尽量减少搬动。入院前,需同步衔接院内急救方案,缩短院内抢救时间。(3)院内急诊科抢救:患者入院后,及时实施抢救,各医护人员明确分工,保证急救工作流畅进行。将急救小组成员分4组:1循环支持组:负责建立静脉通路、按压胸外心脏、给药等;2气道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3检测体征指标组:负责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其伤口出血状况,包扎状况等;4联络组:负责安抚家属、联系其他科室等。实施抢救时,首先总体评估患者状况,各组再分工合作。(4)急诊处与相关科室的衔接:严重创伤者在急诊科接受CT、B超、X线片等检查后,需将其转移其其他科室接受相应治疗,开通转诊各缓解绿色通路,缩短检查时间,转诊前,需告知相关科室此次救治患者基本信息、急救用物和相应措施等,直接将患者转诊到手术室内,简化科室与科室间转诊流程。(5)转运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支持:转运患者途径,需携带所需急救药物和仪器,并在能力范围内处理患者伤情,备够急救用品和药品。密切观察其体征等,并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此次救治效果包含抢救成功、死亡、致残,记录并比较。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百拇医药(罗自通)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