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0182
2019年首个医学大会在京召开海峡两岸大咖“新年聚首”共话风湿免疫学科进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年会现场报道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7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4期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赵 海 曲莉莉

    早春时节,新的“医学第一会”如约而至。2019年2月22日,第六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京召开。大会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医院承办。来自海峡两岸、五湖四海的风湿免疫病学领域的嘉宾云集会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林孝义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王立基会长,北京医院王建业院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奠基人之一苗俊英主任,台湾风湿病医学会理事长蔡文展教授,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魏正宗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黄慈波教授,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赵岩教授等专家嘉宾出席大会。

    北京医院王建业院长代表第六届学术委员会致辞时表示,非常高兴能再次参加海峡两岸的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风湿免疫专委会于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5年。在过去的5年中,在总会的领导下,在曾小峰主委、赵岩候任主委以及全国风湿免疫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峡两岸特别是各位台湾专家的支持下,我们学会开展了很多的工作,团结了一大批海峡两岸的同行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经验。作为黄慈波主委所在单位的领导,我给大家表个态,今后我们将全力支持风湿免疫专委会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 http://www.100md.com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慈波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王立基会长首先代表协会,对黄慈波教授等专家在专业委员会开展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春节刚过,我们即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感到很振奋。一年之计在于春,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在黄慈波教授的带领下,大家非常勤奋,推动我们学术会议和科研工作向前发展。我记得去年也是在3月初开的会,当时建业院长也在百忙之中参与第五届风湿免疫病专委会年会的开幕式,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和昨天一样。

    经过几年来同道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学会发展很快,已经建立了骨关节炎、痛风、血管炎、儿科、肾科、以及慢病管理等13个专业学组,汇集了100多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为风湿免疫病发展工作。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专家在这个平台上工作,也一定能推动我们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风湿免疫性疾病仍然是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大的慢性疾病。怎么实现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文件精神,我们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两年来在极力倡导推动风湿免疫性疾病、慢性病的管理,在多个县级医院建立了专科医联体。我们一直倡导专家要和基层建立密切联系,通过这些平台开展培训。
, 百拇医药
    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医院对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很高,在某些方面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但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诊断水平还较为薄弱。黄慈波主任带领大家建立了专科的医联体,目的就是要把海峡两岸的专家带动起来,走到基层,走到县医院,为广大基层医师开展培训,并且吸引这些专家和他们的同行到北上广深的大医院参加会诊,举办学习培训班。这一举措是时代的要求和医改的需要,也是我国迈入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王立基会长介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成立于1993年,各分会和专业委员会里汇集了一批两院院士和医院管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每个专业委员会和分会都聚集了非常优秀的港澳台专家,因而我们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都受到了国内同行和兄弟友好学/协会的关注,我们也与兄弟学/协会共同举办一些会议,同时带动港澳台的同道积极参与到国家倡导的卫生扶贫中去。2018年6月,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号召,我们来到西昌,开展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西昌义诊活动;我们还来到陕西、青海等省的贫困地区开展卫生扶贫工作。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台湾的同道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组成一个团队参加卫生扶贫工作。振兴中华民族,两岸一家亲,能够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来,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一份责任,在此特别感谢台湾同道为推动海峡两岸医学交流作出的贡献。台湾在医学事业发展中积累了非常好的理念,也汲取了国际上先进医疗管理和医疗技术的养分,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方面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 http://www.100md.com
    连续两年我到北京医院来出席我们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每次我都说是“回来”。因为我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前卫生部/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作多年,每次到北京医院来感到很亲切,像回到了自己的家,看到建业院长和一些专家感到非常亲切。北京医院是我国具有优秀革命传统、优良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顶级医院。2018年我们协会成立了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业委员会。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委员会?是因为改革开放40周年来,我国目前仍不具备顶级的合资或民营医疗机构,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公立三级甲等医院。为了让在中国发展的这些专家,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团队能够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国际医疗部和特需服务部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为提供优质的国际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很好的道路。我在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成立大会上讲,我们应该向北京医院看齐。北京医院在长期的中央干部保健工作中,摸索了一套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家著名的医院。在这个方面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我也希望,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能与北京医院优良的服务模式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国际医疗和特需服务更好的服务模式。
, 百拇医药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在发言中时谈到,我国风湿免疫专业走过了将近40年的历程,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从1985年成立至今,历经了34年的岁月。近几年来风湿免疫病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刚刚我还给大家在圈里发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在三级医院建立风湿免疫专科的规范化指导意见。现在是征求意见稿,马上会正式通知,在未来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建立风湿免疫专科。这对我们学科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利好,学科人数可能会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目前我们学科的人数还是很少,从2018年中华医学会开展的全国风湿免疫科从业人员调查的数据来看,从事这一专业的临床医生不到8000人。如果未来全国三级医院都要建立风湿免疫科,学科从业人员就会出现很大的空缺,所以需要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推进我们学科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个文件一出台,将会使我们风湿免疫专业的人才成为全国各医院非常抢手的人才,风湿免疫专业的学生将会成为最好就业的学生,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将会成为最抢手的医生,相信风湿免疫专业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风湿免疫专业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近几年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医疗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的建立,对我们大陆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赵岩教授表示,2019年第一次全国性医学会议让我们又相聚在北京医院,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在王立基会长的支持和黄慈波教授具体的负责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去一两年风湿免疫学组成立了13个学组。血管炎等很多学组的发展,与中国医师学会和中华医学会专委会的风湿免疫病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甚至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医师协会学科学组的建设。很多时候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的学组建设走在前面,我们医师协会再成立了相应的学组。学组在2018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我也参加了几次会议,血管炎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田新平教授学组会议场场爆满非常有名气。特别希望在黄慈波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海峡两岸医疗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办出更大的特色,促进风湿免疫学科的人员交流,使风湿免疫学科获得蓬勃发展。

    台北荣民总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林孝义教授表示,记得在5年前的今天,2014年的2月22号,我们在厦门召开了第一次风湿免疫病专委会会议。那次会上我很感动,整个会场是小的,但来的人多到爆满。次届年会也在厦门召开,第三届年会在上海举办,之后的三届都在北京召开。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来到北京,这里室内这么温暖,我感到非常温馨。这几年成立了很多省级分会,举办了很多会议,通过这一次次会议,我也有机会走遍了大江南北。在每次的会议里,很多年轻人从第一天开始上课到最后一天结束还在那个地方,令我感到非常贴心也很感动,这种场景在台湾目前还没办法看到。
, http://www.100md.com
    今天上午和晚上分别要召开3个学组会议,我参加了其中的痛风学组和骨关节炎学组。2018年8月,风湿免疫病专委会在杭州也成立了一个科普教育学组。这个学组的重要精神,就是要带动所有人参与到风湿免疫病的防治中来,近几年很多好的文章和教育培训,就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主题。台湾过去在风湿免疫领域稍微早了一步,在未来,我愿意与台湾风湿病医学会理事长蔡文展教授、魏正宗教授一起,把台湾的经验和我们的资源与大家分享。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慈波教授为大会致辞时表示,令人激动的是,今年各省风湿病学大咖们和各大医院的老师们全部到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已成立了13个学组。我们成立学组的目的主要有三点,我们首先是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之下,通过中华医学会的场地开展学术活动。也就是说,学术的问题还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导,医师维权和医师培训的问题由中国医师协会负责,那我们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专委会负责什么?就是促进海峡两岸的风湿免疫病领域的医师团结合作开展科研,开展一些具体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第一,专委会学组的定位明确。我们建立这个平台有别于其他风湿病主要疾病学组,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主要疾病,我们不成立学组。曾小峰教授反复强调,我们不能成立这些学组,一旦成立,谁也没法弄清楚该参加哪个学组。我们专委会重点着眼于风湿免疫病的边缘病,与其他多学科交叉的疾病,开展多学科竞争。我们成立学组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平台,因为风湿科主要疾病之外的少数病的研究,感兴趣的人不多,研究非常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这一平台使关心这些少见病研究的人群团结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第二,这个平台是合作的平台,是共同工作的平台,这是曾小峰教授多次强调的。在这个平台我们开展临床研究、药物研究,在此基础上共同申报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我们痛风学组、骨关节炎学组都在申报国家重大课题,2018年骨关节炎领域获批了两个3000万元的重大课题,痛风学组古洁若教授、李长贵教授分别获得了两项国家重大课题支持。在血管炎、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纤维肌痛综合征中西医研究等学组也在争取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获取国家资源的支持。
, http://www.100md.com
    第三,这个平台帮助研究者共同走向国际,发表文章,发出中国的声音,这是我们成立学组最主要的目的。国内风湿免疫领域的研究者对风湿免疫学科的边缘疾病在国际上还没有发言权,甚至没有研究者参加国际会议。这几年各学组的组长、副组长把这些研究者带到国际会议上去,让全世界相关研究人员初步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研究领域还有一批人在开展免疫感染、纤维肌痛综合症、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研究。不仅骨科在开展研究,风湿免疫科也在开展研究,而且开展得很有起色。

    最后总结一下风湿免疫病专委会13个学组在2018年开展的工作。2018年,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专委会骨关节炎学组为平台,在台湾、香港和大陆的风湿免疫学科、骨科学、疼痛学科下,学组都在其中打开一扇窗户,把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聚在一起组成专家组,共同制定新的适合中国人群的骨关节炎分类指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丁长海教授,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指南与证据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陈耀龙教授,台湾蔡文展教授、林孝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林剑浩教授等一批专家热情参与,学组还吸纳了中医中药、中西药研究者参与到指南制定工作中来,经过专家组反复推敲指南已最后定稿。2019年我们学组与林孝义教授又在共同制定新的指南。影像学组在张卓莉教授带领下举办了5次学习班和培训班;血管炎学组在田新平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16次全国范围的校园病例大赛;慢病管理学组在华西医院刘毅教授组织了多次会议,2019年1月8号刚在太原举办会议;中医学组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带领下开展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并走向了国际;儿科学组在北京儿童医院李彩凤教授的引领下组织了几次上万人的大型会议;肾病学组2018年11月在广州也举办了会议。感染、科普和护理是2019年新成立的3个学组。感染学组由李小峰教授带领,2018年11月18日在太原举办了学组会议,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科普学组6月在浙江温州召开学组会议;护理学组也召开了会议,他们很有干劲,对于慢性病管理、伤口护理等很多研究项目都有非常多的想法。概括起来,对我们专委会各个学组来说: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就要去只争朝夕!, http://www.100md.com(文图 中国医药科学 曲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