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0183
詹思延:大数据和主动监测给药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脱胎换骨”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7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4期
队列,处方,药品,药品不良反应从被动监测走向主动监管,大数据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时代来了,我国已建立药品主动监测数据库平台,数据库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发现研究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费 菲

    近几年,我国及全球各国药物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对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所有上市药品,主要采用的药品安全主动监测方法是传统的流行病学专题调查方法,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这些方法固然弥补了被动自发监测报告的局限,但其花费和时效性从监管角度来看都是较差的。尤其是前瞻性队列研究虽有很好的研究设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较大的样本量。目前大数据的出现恰好为我们研究这些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事件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日前,在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詹思延教授分享了在大数据和药品安全主动监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药品不良反应从被动监测走向主动监管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警戒(PV)的定义是发现、评价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研究活动。药物警戒前3个阶段为药物研发阶段:第一阶段20~50名健康志愿者收集同步数据,进行临床前动物试验以确定急性毒性、器官损伤、剂量相关性、代谢、动力学和致癌性。第二阶段150~350名患者,确定安全性和剂量建议;第三阶段250~4000多名不同种患者组确定短期安全性和效验。之后进入注册批准上市后阶段,进行核准后新药研究以确定特殊安全性问题,主动报告核准后研究,进行风险效益研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发报告系统风险和效益的评价。而药品上市后临床使用状况与上市前临床试验所限定的使用条件不大相同,上市后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广泛使用情况下药品的安全性,重在发现上市前观察不到的安全性盲点,如新的罕见严重不良反应、迟发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对特殊人群的影响等。因此,药品在广泛使用情况下,最常出现如肝毒性、肾毒性、心血管毒性、血液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皮肤损害、骨骼和肌肉损害等安全性问题。

    众所周知,药品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上市前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和Ⅲ期临床试验,但是仅这样还不够,由于样本量和研究人群的局限,上市后仍需要开展上市后的药品监管。现在对药品不良反应更强调从被动监测走向主动监管。被动的监测是世界各国目前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规性工作。常见的自发报告系统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察中心、美国安全性信息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MedWatch)、英国不良反应黄卡制度、加拿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CADRMP)、澳大利亚不良反应蓝卡制度,我国也设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由各级往上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被动监测有很多优点,比如可快速进行追踪、费用低、覆盖范围广、研究工作的持续时间没有限制、不影响医师处方习惯或日常临床工作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