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与角膜散光及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分析
屈光度,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实验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2分析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及角膜地形图相关性,3术前术后患者的翼状胬肉形态,散光的关系及Or
方少概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深圳 518103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是因为外界刺激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患者在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或仅轻微不适感,严重时会直接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即为散光、视力障碍、眼球运动受限以及失明等。有关研究表明,翼状胬肉和角膜地形图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翼状胬肉主要指的是源自于球结膜向角膜发展的纤维血管发生增殖性病变,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为主,但是由于疾病为增殖性病变,术后患者的复发率较高,手术时机一般情况下均选择在翼状胬肉即将发展成为瞳孔缘时。近年来因为结膜瓣转移或结膜移植手术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使得手术技巧得到明显的提高,丝裂霉素C 等抑制生长药物在临床上不断应用,已明显减少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因此,临床上需要对翼状胬肉的大小和角膜表面规则性展开系统的研究,进而明确翼状胬肉的长度、宽度及面积对角膜表面规则性及散光造成的影响,进而寻找最佳的手术时机[2]。本次研究中,针对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与角膜散光及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表1 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
表1 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
组别 最陡径(mm) 最平径(mm) 平均屈光度(D) 中心屈光度(D) P-屈光度(D) 散光度(D)术前 43.52±2.02 42.36±1.87 42.36±1.82 42.15±1.24 37.45±1.72 1.88±1.20术后 44.29±2.26 42.02±2.02 43.12±2.12 44.58±1.75 43.56±3.02 1.02±0.53 t 1.900 0.924 2.035 8.478 13.160 4.906 P 0.060 0.357 0.044 0.000 0.000 0.00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