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早期应用价值
保持良好,组间,神经功能,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疾病不确定感比较,2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3讨论
陈 翔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惠州 516003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急救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可顺利度过急性期,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预后[2]。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干预患者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预后[3]。为提高患者认知情况,改善预后,现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加以认知行为干预,以探寻其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8~79岁,平均(66.4±5.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中学20例,大学及以上6例;卒中类型:脑出血6例,脑梗死24例。研究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9~77岁,平均(67.6±4.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中学18例,大学及以上7例;卒中类型:脑出血7例,脑梗死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4];(2)首次发病;(3)病情处于稳定期;(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并发症(心、肺、肝、肾);(2)具有脑肿瘤、颅脑外伤及精神病史;(3)存在意识障碍;(4)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5)不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心理疏导、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防治、康复训练等护理内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