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及前行胸片定位PICC置管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及护理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纳入标准,3排除标准,4方法,5观察指标,6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留置时间比较,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讨论
郭 瑶 毛志艳 严琼玉 李映良 龚晶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0
乳腺癌现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 一,乳腺癌的治疗中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后临床常用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对输液的血管及周围的皮肤组织等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且化疗疗程一般较长,直接的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发生静脉炎、感染的几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化疗患者常常使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外周静脉长期置管,为患者输注药物,可有效保证患者的静脉化疗的效果,减轻病痛,且对患者静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临床PICC置管可供选择的通道较少,增加了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并发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临床研究表明[2],通过利用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配以相关的护理干预,可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更积极的配合治疗。另外PICC头端的位置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化疗的治疗效果。2011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指南中也指出[3],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该位于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临床上置管长度主要是根据患者体表外测量的距离进行确定的,不过这种测量的方法与实际置管深度常常会出现无法完全一致的情况,置管过程可能会出现置入过深而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而置入过浅则可能会出现导管尖端异位和堵塞,同时还容易发生化学性静脉炎,通过采取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及前行胸片定位能够很好的解决PICC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其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的患者80例为本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为女性、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预计生存期长于3个月。本次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30~68岁,平均(51.7±8.4)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分期:Ⅰ期18例、Ⅱ期15例、Ⅲa期7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32~67岁,平均(50.8±9.3)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Ⅲa期8例。两组患者采取的PICC导管类型均为美国巴德4F耐高压型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