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0年第19期
编号:119945
活血止痛汤治疗骨伤科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9期
气血,骨折,1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及镇痛方案,2中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1病因病机,2治疗原则,3活血止痛汤在临床中的运用,4中药现代化药理研究,5其他方剂使用情况,6总结
     张伟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骨折、筋伤等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而手术干预可以让患者缩短休养时间,更早地恢复生活质量,且降低疾病不愈合、延迟愈合的风险。手术毕竟是有创的干预手段,围术期也有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术后疼痛就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中西医对术后疼痛有不同的认识及镇痛方案,本文简要阐述西医对术后疼痛的观点,主要针对中医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及活血止痛汤在临床上的运用进行报道。

    1 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及镇痛方案

    疼痛是骨伤科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有精神上的不愉快体验,影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现代医学认为,手术后疼痛有两种模式[1-2],一种是外周增敏性疼痛,一种是中枢增敏性疼痛。外周增敏性疼痛: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在手术切口部位,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组织损伤后释放炎症介质如缓激肽、K+、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这些介质破坏手术部位的神经感受器;还有神经生长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痛觉感受器物质;同时,组织损伤可导致末梢神经的切断、压迫或牵拉、缝扎,导致手术部位的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强。当损伤的组织愈合,炎症介质就不再产生,外周增敏反应解除,组织敏感性恢复正常。中枢增敏性疼痛:炎症介质影响感觉神经功能,这些神经把脉冲传递到脊髓后角,在脊髓加工后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当疼痛持续或严重时,脊髓后角内的疼痛处理和信号传递得到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中枢敏化)增加,痛阈降低。

    针对术后疼痛的机制,目前临床上应用非甾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等进行干预。非甾体消炎药[3-4]包括非选择性、选择性COX-2抑制剂,作用机制为:(1)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2)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分化,减少对传入神经末梢的刺激;(3)直接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和释放。非甾体消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但不良反应较多,如加重胃肠道、皮肤、关节等出血,过敏反应等[3]。Nischal[4]认为,长期使用非选择性COX-2容易引起出血、胃溃疡,而选择性COX-2虽不会发生胃肠道的并发症,但会增加心肌梗死和血栓事件的风险。Zaher等[5]认为,非选择性与选择性非甾体消炎药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并未表明其对心肾系统有不同的影响。李梦涛等[6]认为,选择性COX-2能明显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但是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也会增加心血管的风险,建议在治疗前及时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及消化道风险。阿片类药物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4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