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糖蛋白,全血,黏度,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纳排标准,3方法,4观察指标,5统计学处理,2结果,1两组的血小板功能比较,2两组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3讨论
陈智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心肌微循环障碍,继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灌注不足及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受损[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可达10%~20%[2-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术后临床干预的重点多以控制血栓及微循环改善为主,而血小板功能及血流变学状态是临床用于作为反映机体血栓形成危险程度和血液微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二者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4]。本研究旨在探究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在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我院)进行PCI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造影效果分为有效组(n=103)与无效组(n=97)。血管造影效果判断标准[3]:以患者术后的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20%,同时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or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 3级为有效;否则为无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