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疗效比较
腹壁,造口,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4统计学处理,2结果,1三组围术期指标情况,2三组术后15个月生活质量情况,3三组近远期并发症情况,3讨论
程伟文 吴栩君 陈光耀 陈咏佳 敖智宪 林燕文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泌尿外一科,广东阳江 529500
膀胱癌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首位,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具有高致残、致死率等特点[1],随着致癌因素的不断暴露,膀胱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膀胱癌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尿流改道术是当前高危浅表性膀胱癌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3]。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美观、术后疼痛度低等优点,且大量长期随访资料显示该术式对膀胱肿瘤控制效果满意[4]。但该术式也面临膀胱全切后如何替代膀胱功能的问题。当前针对膀胱全切后替代问题主要以尿流改道术为主要解决方法,包括原位回肠新膀胱、回肠导管、输尿管腹壁造口3种术式[5],目前临床针对何种尿流改道术效果更佳报道较少,本研究比较3种尿流改道术的临床效果,为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提供尿流改道术科学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42例,纳入标准:①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癌;②术前生化检查无感染情况;③知晓病情,自愿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术前已接受放化疗;②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禁忌证;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拟行多科会诊手术;④失访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根据手术适应证,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为尿流改道术选取标准,根据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不同分为原位组10例、回肠导管组20例与输尿管腹壁造口组12例,原位回肠新膀胱组(以下简称原位组)男8例,女2例;年龄39~68岁,平均(62.24±6.63)岁;回肠导管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1~72岁,平均(63.11±6.65)岁;输尿管腹壁造口组男8例,女4例;年龄54~80岁,平均(64.56±7.20)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原位组 距回盲部15~20 cm处截取带蒂回肠肠袢40~45 cm,挤出内容物后用稀活力碘反复冲洗,沿肠系膜对侧剖开,将肠段折叠为“W”形,采用2-0可吸收线连续扣锁缝合,形成新膀胱。双侧输尿管钝性游离,输尿管下端分别放置双J 2.0 mm(F6)(一次性使用猪尾巴导尿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