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1年第13期
编号:118765
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及其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21年8月18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3期
肩部,患侧,上肢,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评价效果及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2两组肩部功能恢复质量比较,3两组疼痛评分比较,3讨论
     汤周泉 李素云 邱林果 廖 慧

    粤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韶关 512026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风的发生率显著提升,主要出现在中年的男性群体,以偏瘫较为常见,与肩关节半脱位存在一定联系,中风后肩关节解剖结构不稳定,肩关节锁定机制失衡紊乱,患侧上肢自身重力牵拉等。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与中风之后的神经损伤存在一定的联系。患者在中风之后中枢神经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维持改善肩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肢的牵拉,防止半脱位加重;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锁定机制;增加局部血运,在经过了患肢肌肉、关节等指导性训练之后可以向中枢神经系统输送感觉冲动,在输送的过程中会对局部循环造成刺激,提升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病灶周围组织以及脑部细胞的充足和代偿。但是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有限。中医对于中风研究也较早,将其纳入痹症范畴,出现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而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症的内在因素,针刺技术的使用可提升健侧肌肉的运动反射,保持患侧肌肉的处于兴奋状态,结合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疾病综合控制效果理想。疾病的出现与甲襞微循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针刺可以改善动脉壁损伤的情况,提升血管弹性,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微循环障碍,因此在实施之后可以提升疾病的综合控制质量[1]。本研究对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及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我院康复医学科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诊断标准[2];②符合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3];③中医判定为痹症[4];④同意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首发疾病;②精神状态失常、严重抑郁表现[5];③严重肝肾疾病;④中风进展期[6]。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7~73岁,平均(65.12±11.12)岁,病程12~65 d,平均(33.50±5.46) d,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55~73 岁,平均(64.78±12.76)岁,病程12~66 d,平均(34.12±5.12) d,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21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