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1年第15期
编号:118657
常用血常规指标、血浆D-D、Fib监测对下肢创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14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5期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分析,2结果,1两组单因素分析,2下肢创伤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3RPR,NLR及血浆D-D,Fib
     徐燕军 黄江山 陈智阳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0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骨科术后,是下肢创伤骨折后常见并发症,是由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等原因导致的深静脉管腔内血液的异常凝集,引起静脉血液循环障碍,一般情况下,手术创伤越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越高[1-2]。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骨折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高达58%,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引起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肢体坏死和肺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严重威胁患者生命[3]。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有研究显示,探索有效生物标志物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5-6]。其中血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DW-to-Platelet Ratio,RPR)可一定程度地体现患者微循环障碍和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和程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是一种新兴的、稳定性高的炎性标志物;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可反映机体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7]。本研究通过检测RPR、NLR、D-D、Fib在下肢创伤发生深静脉血栓中的意义,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择2019年1月 至2020年1月 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治疗的下肢创伤患者95例患者,根据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观察组(n=36),男22例,女14例,年龄30~56岁,平均(41.23±2.25)岁,其中打击伤11例,车祸13例,其他12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设为对照组(n=59),男35例,女24例,年龄31~55岁,平均(41.38±2.31)岁,其中打击伤22例,交通事故30例,其他7例。对照组既往均无静脉血栓栓塞病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