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2年第4期
编号:11786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27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
感染率,宿主,抗原,1HP感染与IBD流行病学分布关系,2HP感染与IBD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互关系,1HP感染参与IBD肠道菌群失调,2HP感染对IBD肠道菌群潜在保护作用,3HP感染与IBD的相关作用机制,1H
     曹立军 李祖鹏 贺学强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消化科,广西桂林 54100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在环境、遗传、肠道感染及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上以青壮年多见,其病情反复且不易治愈,是除肿瘤外胃肠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成为目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年来发现IBD发生率在亚洲尤其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研究[4-5]认为机体全身免疫反应异常、肠道微生物紊乱、遗传易感性及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诱发IBD发生,其中肠道微生物紊乱及免疫异常发挥关键作用,但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与人类共存最普遍的病原体之一,属于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人类易感染超过50%[6],并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研究[7-8]表明,HP感染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密切相关,尤其HP感染引发机体肠道微生物紊乱,刺激机体诱导免疫异常,与IBD的发病相关性研究成为近年热点;HP急性感染和长期与机体共存是否诱发IBD发病以及肠道持续炎症状态,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现就HP感染与IBD发病的相关性机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1 HP感染与IBD流行病学分布关系

    HP感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欧和北美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不足30%,但在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超过50%[9]。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HP感染率也存在差异,社会经济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好、认知水平较高地区HP感染率相对较低[10]。但IBD发病的流行病特点与HP感染呈相反趋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