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2年第4期
编号:117869
肝肾同源理论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27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
血尿,气机,1从肝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2临床应用经验,1蛋白尿,2血尿,3水肿,4糖尿病肾病,5高血压肾病,6肾病综合征,7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3现代理论研究,4小结
     于秀梅 贾佑铎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山东聊城 252000

    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 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 60 ml/(min·1.73 m2)]超过 3 个月[1]。中医将慢性肾脏病归于“水肿”“尿浊”等范畴,其病位在肾,多责之于阴阳虚损,痰湿、浊毒、瘀血于肾,临证诊治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现将近年来从肝论治慢性肾脏病的各家临床经验总结于下,以供参考。

    1 从肝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

    肝肾同源理论作为祖国医学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渊源于《黄帝内经》,之后在汉、唐、金、元时期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最终在明代明确提出并形成理论体系。中医名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治本,精之处也”,故肝主藏血,肾主藏精。中医精气学说认为,精与血之间可互相转化,如《类经》记载“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寿世传真》中指出“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这些理论都充分说明肝血有赖于肾中所藏精气的气化,肾精则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肾二脏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滋生的密切关系。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一方面,肝之疏泄有度,气机调达和畅,则可使肾之封藏有度、水道通利,津液正常输布排泄;另一方面,肾之封藏有度、精血互生,则可使肝之疏泄有度,气机疏通畅达,故可见肝肾在功能上互相影响。在病理上,肝肾中任何一方出现不足或过盛,如肝气不舒或肾失封藏,另一方功能则会受到影响,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进一步甚至可导致肝肾均亏。临床上,若肝火下劫使肾阴不足或肝阴不足,则可进一步发展引起肾阴亏虚;若肾阴不足,则引起“水不涵木”,进一步致肝阴亏虚、肝阳上亢。另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失司,可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肾的封藏开阖功能失常;肾的封藏开阖功能失职,则可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因此,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可从肝论治[2-6]。

    2 临床应用经验

    2.1 蛋白尿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见的临床表现。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肾性蛋白尿的中医主要病因不越乎虚、实两个方面,虚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脏腑功能失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