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2年第4期
编号:117872
外泌体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27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
肿块,1PCM,1分子免疫机制,2细胞外基质变化,2外泌体在PCM中的潜在价值,1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2外泌体与自身免疫,3外泌体与ECM,4治疗方式及应用价值
     张湘生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 256600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组良性的、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的炎症疾病。近年来,有报道指出PCM的发病率有所增加。部分研究报道,虽然PCM主要发生于未妊娠和未哺乳的女性,但也偶尔见于男性[1]。其难治性、迁延性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目前临床出现较多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为PCM和肉芽肿性乳腺小叶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两种病理类型。根据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报道中所述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分期,肿块期存在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的形成,而在肉芽肿性乳腺炎中也同样存在该病理特征,笔者认为肉芽肿的形成可能是两者发展的不同阶段[2]。如今治疗PCM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后复发率较高,仍需对其机制进行研究。PCM中肉芽肿的形成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的结果,外泌体的免疫活性能够影响自身免疫,在抗炎过程中发挥作用。

    1 PCM

    1.1 分子免疫机制

    PCM是乳房的良性化脓性疾病,基于乳腺导管的扩张和浆细胞的浸润。目前临床中乳腺疾病1.41%~ 5.36%的患者最后的病理诊断为PCM,并且经常被误诊。有研究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障碍。在PCM的发展过程中,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存在炎症因子的变化,进而产生T细胞的动态平衡演变,T细胞每个亚组中的CD3和CD4/CD8细胞百分比增加,而补体C3、C4减少[1]。在PCM的急、慢性期,M2型巨噬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参与抗炎反应,主要是减轻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功能[3]。免疫球蛋白家族CD54在PCM的乳腺导管内皮细胞表达,在炎症反应期间与核因子-κBp65协同作用促进浆细胞的浸润和黏附作用。CD57阳性的NK细胞浸润可能与肿块的大小呈正相关[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