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22年第20期
编号:112832
中医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2月23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0期
针刺,1呃逆及中风的病机研究,1呃逆的中医理论,2呃逆的现代医学理论,2呃逆的中西医诊断标准,3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中医治疗,3联合疗法,4讨论
     代杨瑛琪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 610032

    中风在中国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原因,为社会和家庭造成了较大的负担[1]。呃逆俗称“打嗝”,中医称为“哕”,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膈肌痉挛引起,表现为喉间呃声无法自制。中风后呃逆作为中风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不易控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甚则威胁生命。本研究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检索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呃逆及中风的病机研究

    呃逆为中医病名,是以喉间作声不断,声短而频,令人无法自我约束、控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2]。呃逆同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相似,一般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其他手段自愈而不必就医治疗。器质性病变发生时,出现顽固性呃逆表现为呃逆的时间持续超过2 d,会对患者的饮食、睡眠、社交活动等造成影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脑血管相关病变,如中风,是激发顽固性呃逆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医和西医对此病的认识各有不同。

    1.1 呃逆的中医理论

    呃逆一词,古人称之为“哕”,最早见于《礼记·内则》“在父母姑舅之所……不敢哕噫……”[3]。现存的中医相关文献中,《素问·宣明五气论》有最早的记载:“胃为气逆,为哕、为恐”,此处的哕就是呃逆的意思。《灵枢·口问》中“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就指出呃逆的中医直接病因病机是胃气不降,膈气郁结。明清至近代以来,对呃逆又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其中李中梓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呃逆包括寒、热、食、瘀、气等多种病因。

    1.2 呃逆的现代医学理论

    呃逆可由多种因素导致,但顽固性呃逆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理论尚未统一,而继发于中风后的呃逆,现代医学认为是在呃逆发生的现有生理基础上,其反射弧中枢受损,导致膈肌痉挛,中风后(脑血管病变)引发呃逆的病变部位大多在延髓以及脑桥附近[2]。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有脑桥、延髓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4%)有更大可能性会并发顽固性呃逆[2],其生理机制为:呃逆反射弧受到压迫或损伤后使膈肌收缩,导致声门被空气刺激而被迫发出特别的声音。呃逆反射是一种不经主观意识支配的低级反射,具有完整的反射弧。传入支神经由T6~T12的膈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束组成;反射中心由膈神经核、髓质网状结构、脑干和下丘脑组成;传出神经由膈神经、前斜肌和肋间神经组成;效应器由膈肌、肋间肌和前斜肌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