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突变类型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突变,甲状腺癌,恶性,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统计学方法,2结果,1甲状腺结节术前FNA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2术前分子诊断技术与术前FNA检查,3术前FNA检查联合分子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4随访
冯石坚 冯丽萍 陈贵俦 梁宏伟 敖智宪 杨立业 黄世勇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广东阳江 529500
甲状腺癌已被列入最常见恶性肿瘤,成为发病率增长较快的实体肿瘤之一[1]。大多数的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结节,恶性处于少数[2]。目前,临床常采用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但由于穿刺部位、采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限制易导致FNA 出现部分漏诊或误诊的情况[3]。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结合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分子诊断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4-5]。本研究从甲状腺癌与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展开研究,以期为甲状腺癌进行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作出指导,达到临床效益的最大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0 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98 例,女1002 例,年龄21 ~75 岁,平均(45.88±7.76)岁。纳入标准:①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甲状腺结节者;②同意进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术检查者;③无甲状腺结节穿刺术禁忌证者;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低者;②具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者;③超声引导下仍不能确定活检部位者;④甲状腺或肿瘤组织血流异常丰富者;⑤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阳人医伦理【20210151】号)。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细针穿刺术检查,采用CL 型22 ~27 G 穿刺针(日本八光商事株式会社),操作如下:①取患者仰卧位,暴露颈前区;常规消毒、铺巾,超声探查甲状腺,用2%利多卡因(上海朝晖药业,国药准字H31021072,规格:5 ml×5 支/盒)由皮肤至甲状腺进行局部麻醉;②操作者一只手固定超声探头,另一只手持22 ~27 G 穿刺针沿着扫描平面斜行插入,并实时观察入针情况;③当针尖到达结节中心时停止进针,在不同针道于5 s 内来回提插4 ~5 次(迅速退针,用纱布压迫进针点,同样体位、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