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视角下的贫穷
被试,个体,状态,1物质资源的稀缺,2个人相对剥夺感,3主观或客观社会经济地位,4总结与展望
刘家欢 高申春(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 130012)
行为决策视角下的贫穷
刘家欢 高申春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 130012)
传统对于贫穷的研究要么基于一种特质主义,认为贫穷是一种特质属性;要么基于一种文化主义,认为存在所谓的“贫穷文化”。当代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提出一种认知主义的观点,强调“贫穷思维”。本文从物质资源稀缺、个人相对剥夺感以及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三个维度呈现了该领域对于贫穷的研究,并提出未来在揭示冲突性结果所存在的相同机制上可能的发展方向。
贫穷;稀缺思维;物质资源稀缺;个人相对剥夺感;社会经济地位
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一般而言,对于贫穷有两种观点:一是特质主义的观点,认为贫穷是一种特质属性;二是文化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所谓的“贫穷文化”,进而产生一种“贫穷陷阱”[1]。当代随着认知主义的发展与行为决策研究的兴起,出现了第三种对于贫穷的看法,即认为贫穷是人们社会认知的产物,即“贫穷思维”[2]。基于此,众多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物质资源的稀缺,二是个人相对剥夺感,三是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
1 物质资源的稀缺
经济学上假定了一种普遍稀缺的观点,即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都处于一种普遍稀缺之中。而心理学上的稀缺(scarcity)主要是一种稀缺感,即相对于自己的需求而言,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无法予以满足的知觉和认知。而这种物质资源的稀缺感在穷人中是普遍存在的。Mullainathan和Shafir认为,物质资源的稀缺感产生了一种 “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这种稀缺心态改变了人们的知觉、注意、认知及决策[2]。
1.1 稀缺与知觉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有研究发现,人们内在的稀缺状态对于其大小知觉会产生影响:穷人家的小孩比富人家的小孩知觉出更大的硬币尺寸。
稀缺对于知觉的影响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还涉及心理知觉。Shah和Shafir的研究表明,稀缺会造成人们更稳定的价值知觉,使得他们更少地受到情境效应 (context effect)、可得性账户效应(availability account effect)及比例性思维(proportional thinking)的影响。他们利用了经典的beer-on-thebeach场景,要求被试对在两个场景下购买啤酒给出一个价格[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7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