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研究》 > 2017年第3期
编号:1339858
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基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0日 心理研究 2017年第3期
测验,个体,1研究对象与方法,2研究结果,3讨论,4结论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学校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基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态度,并分析内隐谦虚心与外显谦虚心的关系。方法:采用E-Prime2.0编制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程序,测量大学生的内隐谦虚心,采用自编大学生谦虚心问卷测量大学生外显谦虚心。结果:采用SC-IAT测量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效应显著,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1)大学生在外显谦虚心和内隐谦虚心两个层面均存在着积极的态度,并具有跨性别的普遍性;(2)外显谦虚心与内隐谦虚心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内隐谦虚心;外显谦虚心;内隐联想测验

    “谦虚心”(modesty)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将其作为君子人格的标准之一[1]。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有一组以“心”为基础并用之命名的人格组成成分,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和谦虚心。其中谦虚心是个体的举止风貌、人格形态、行为准则所达到的精神境界[2]。国外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也视谦虚心是美德的组成部分,认为谦虚心是人类本性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中节制美德下的一种性格优势[3]。近年来,众多的研究也发现,谦虚心与学习[2]、人际交往[4]、幸福感[5、6]、自尊[7]等密切相关,从此可以看出,对谦虚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以往学者对谦虚心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哲学思辨而轻实证研究;从社会学、德育学等视角研究较多而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较少。其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研究者是从谦虚心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也就是从谦虚的道德层面(即谦德)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或从谦虚心是否继承发扬的层面进行讨论,而对谦虚心的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东西方学者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分别对谦虚心这一人格特质进行了一定理论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关于谦虚心的心理机制、结构、特点、态度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目前国内外在谦虚心的内涵、类型、测量及相关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谦虚心的内涵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谦虚心的内涵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界定。其中一些学者对谦虚心内涵的界定具有一定代表性,国外有学者认为它是个体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5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