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研究》 > 2018年第4期
编号:1339760
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帮助意愿:群际威胁的中介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4日 心理研究 2018年第4期
刻板,消极,定向,1引言,1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与群际威胁,群际帮助的内涵,2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帮助,3群际威胁与群际帮助,4群际威胁与群际帮助,5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1被试,2研究工具,3数据处理
     周天爽 胡 琴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1 引言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流动儿童3581万,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2.84%。流动儿童群体规模庞大,且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因此促进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大多以流动儿童作为主体,关注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儿童自身的优秀品质(如,朱倩,郭海英,潘瑾,林丹华,2015;郝振,崔丽娟,2014)、积极应对策略(如,郝振,2015;王婷,李庆功,何佳萍,2012)、也包括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等(如,范兴华,陈锋菊,2012;丁沁南,2014)。然而,这些因素或许能够帮助流动儿童相对平缓地度过困境,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处境。正如Berry(1997)所言,融合是两个群体的相互包容,不仅需要少数或弱势群体的努力,其对应的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探讨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时,不仅需要关注流动儿童自身,还应将研究拓展到本地儿童群体中,考察如何改善本地儿童的外群体态度与行为,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从根本上为流动儿童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共同内群体认同(common ingroup identity)恰可以作为探讨如何改善本地儿童态度的切入点。

    1.1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与群际威胁、群际帮助的内涵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认为,当将个体对原本分离的两个群体的认知表征改变为一个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即将群体成员身份由“我们”和“他们”转变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我们”时,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情感也能够延伸至先前的外群体成员,从而减少偏见和歧视(Gaertner, Dovidio, Anastasio, Bachman, & Rust,1993)。根据这一模型,通过重新进行社会分类,建立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带来群际关系的改善(Dovidio, Gaertner, & Saguy, 2007; Gaertner, Dovidio, & Bachman, 1996)。

    当一个群体的目标达成和福祉可能会被另一个群体行动、信念或特征破坏时,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 就 会 产 生 (Riek, Mania, & Gaertner,2006)。根据整合威胁理论 (integrated intergroup threat theory),群际威胁可以分为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群际焦虑(intergroup anxiety)和消极刻板印象(negative stereotype)四种类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6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