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研究》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9707
暂时性社会拥挤效应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5日 心理研究 2019年第2期
个体,距离,情绪,1引言,2暂时性社会拥挤效应研究进展,1暂时性社会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暂时性社会拥挤情境下的情绪动机状态,3暂时性社会拥挤改变认知表征,3暂时性社会拥挤效应的理论探索: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1解释水平
     焦 艳 王静文 孙世月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083)

    1 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人类居住地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出区域性集中的趋势,拥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情境。拥挤情境下,群体行为可能因为各种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失控,易发生堵塞甚至踩踏等恶性事故(Helbing,Farkas,& Vicsek,2000)。

    早期拥挤相关的实验室研究以房间大小、群体人数、人均面积、单位面积内人数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了大量探索。Stokols(1972)进行了概念梳理,明确“拥挤”(crowding)与“密度”(density)不同,拥挤研究关注个人空间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状态,而“密度”仅反映物理空间参数。为了体现拥挤感体验更容易受到社会性因素而非物理性因素的影响,后续研究使用“社会拥挤”概念强调这是一种令个体由于知觉到他人的存在而影响其自身个人空间需求的实验或现实情境(Maeng& Tanner,2013;Lepore,2012;戴琨,游旭群,晏碧华,2010)。

    生活环境拥挤作为一个重要的慢性应激源,可能危害个体的心理健康,诱发诸如紧张、焦虑、无助感等情绪体验,并妨碍儿童的认知发展(Mcmullen& Rouse,2012; Solari & Mare,2012)。 然而,慢性应激与急性应激反应在控制感、习得性无助等因素上存在重要差异。长期生活于拥挤环境,如拥挤的住房或学校教室环境、交通枢纽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一方面会使人们的自主选择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帮助个体发展出一定的适应策略(Epstein,1981;Evans& Stecker,2004)。而人们体验到的暂时性拥挤通常发生在有自主选择的情况下,例如,打折季前往商场购物的顾客、旅游景点排队等待的游客、去往体育场观看球赛的球迷,都并非不得不处于拥挤情境下。这种不同于生活或工作环境拥挤的暂时性社会拥挤对人的情绪与认知以及行为表现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多项研究以购物、交通、旅游等现场研究或模拟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即使暂时性处于社会拥挤情境,个体自我报告体验到的拥挤感(Lawrence& Andrews,2004)和外部可观察到的人际距离过近 (Evans& Wener,2007;Townsley&Grimshaw,2013),均可显著预测敌意解释、攻击性行为以及回避行为,且存在情绪体验 (Karatepe&Choubtarash,2014)、社会认同(Maeng & Tanner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98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