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行为和自我惩罚对内疚感的降低作用
程度,1引言,1弥补行为,2自我惩罚,3社会距离与内疚感,4研究问题及假设,2实验1:高内疚感下对弥补行为和自我惩罚的选择,1目的,2方法,3结果,3实验2:4实验3:不同社会距离下弥
黄煜蓓 刘海燕(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口571158)
1 引言
近年来,对冒犯事件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但鲜有研究从冒犯者角度展开。当冒犯事件发生后冒犯者可能采取弥补行为或自我惩罚。弥补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日常行为,当个体对他人做出冒犯行为后,往往会采取措施弥补对方,来挽回自己的形象(吴海艳,王玲,喻承甫,梁勤,杨曹芬,刘欣,2015)。如不小心撞倒他人手里的咖啡,会道歉并赔偿对方一杯。然而,部分个体会选择与弥补行为相对的另一种行为——自我惩罚。通常他们通过自我惩罚让自己体验消极的情绪和经历,并且这种行为在个体应对自己的冒犯行为时总是占据一定比例(De Vel-Palumbo,Woodyatt,&Wenzel,2018),如体育教练因带队无好成绩而主动请辞。
当个体发生冒犯行为时,可能采取弥补行为和自我惩罚,那么哪种行为更能帮助个体降低由冒犯行为所诱发的内疚感呢?本文首先总结与弥补行为、自我惩罚和社会距离相关的文献,再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最后通过三个实验比较弥补行为和自我惩罚对冒犯行为所引发内疚感的降低作用。
1.1 弥补行为
弥补行为(conciliatory behavior)又被称作和解行为、补救行为,是在做出冒犯行为后的一类补偿性反应,包括道歉、补偿、改正和寻求宽恕(Carpenter,Carlisle,&Tsang,2014)。Exline,Root,Yadavalli,Martin和Fisher(2011)针对弥补行为目的提出,这种行为旨在人际冒犯之后修复个人或关系的损害,并指出弥补行为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弥补行为说明冒犯者承认实际或被感知到的冒犯行为;其次,冒犯者会通过暴露自己的“脆弱点”来向被冒犯者寻求宽恕;最后,如果冒犯者是真诚的,那么弥补行为意味着冒犯者对被冒犯者的积极态度,这也有助于修复双方的关系。而关于弥补行为的对象,有研究(Hall&Fincham,2005)将其分为两类:被冒犯者和“高级力量”。而针对被冒犯者,孙晨哲(2012)提出一种特殊情况,当弥补行为对象为个体自己时,个体既是冒犯者又是被冒犯者,这时个体可以通过向自己道歉,补救对自身造成的伤害等方式体现弥补行为。本研究中,采用Exline等人(2011)对弥补行为的定义,即弥补行为是指个体在做出冒犯行为后的一类补偿性反应,包括道歉、补偿、改正和寻求宽恕,旨在帮助冒犯者修复人际关系,其中弥补对象指向冒犯事件中的被冒犯者。
现有研究显示,冒犯者的弥补行为能够降低其内疚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5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