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体现的哲学基础与治愈因素探析
自性,荣格,1引言,2意象体现理论的哲学基础,1现象学及其具身思想,2复杂性理论及涌现现象,3中国道家哲学与物化体验,3意象体现方法的治愈因素,1自性化与超越性功能,2神经生理学层面的治愈因素,4结论
王振东 刘媛媛 蔡宝鸿 申荷永 张 倩(1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2 澳门大学心理系,澳门 999078;3 广东药科大学,广州 510006;4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5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上海 200433)
1 引言
“意象体现”(embodied imagination,又译“具身想象”)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的主要继承者罗伯特·伯尼克(Robert Bosnak)提出并发展的一种“梦的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它主张在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阈限状态中,采用积极想象的方式对梦中意象进行再体验,并通过对身体感受的觉知,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Bosnak,1996,2007,2008)。 意象体现延续了精神分析重视梦的传统,代表了后荣格学派(post-Jungian)对梦进行治疗性工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在具身科学的潮流下,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探索梦的工作取得的最前沿成果之一(Blechner,2013;Domash,2016)。
意象体现不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技术和手段,还包含了伯尼克以及现今的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有关梦以及无意识的理论思想。意象体现理论的核心主张在于:(1)梦具有真实性,(2)应当以主客体一致性的隐喻视角来看待梦,(3)对梦的工作具有治疗性的意义。已有研究从心理学史的角度分析了意象体现的理论与方法的承袭与发展,指出其理论传承自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希尔曼(James Hillman)的原型心理学,而其方法沿革于催眠术 (mesmerism or hypnotism)、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以及积极想象 (active imagination),并受到炼金术(alchemy)原理的启发(申荷永,2013;王振东 等,2020)。对意象体现技术原理的梳理则发现,其技术过程包括工作状态的准备、进入阈限状态、对梦进行持续性体验、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感觉融合与离开梦境五步,而对梦的工作应当遵循非解析工作与体验科学、阈限状态、共验交流、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四个关键原则 (Bosnak,1996;White&Fischer,2012; 王振东 等,2020)。
意象体现在精神分析学界正愈发受到重视与认可(Bromberg,2003;Henderson,2009;Blechner,2011,2013),也已较早被引入国内得到介绍并被推广(陈侃,2012;申荷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8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