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人员长期结果考量与双元创新行为:性别的调节作用
探索性,1引言,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行为,2长期结果考量及其影响,3长期结果考量与创新行为,4性别的调节作用,3研究方法,1研究样本,2测量工具,4研究结果,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与描述
刘丽丹 王忠军(1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武汉 430065;2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1 引言
创新(innovation)即“在组织中成功地应用创造性的想法”(Amabile&Pratt,2016),对于组织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作为科技后发国,要由追赶型国家向领先型国家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水平的突破性创新是根本途径(付玉秀,张洪石,2004)。在全球竞争格局与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下,创新已被视为组织发展和成功的基石(丁琳,席酉民,2008;王蕊,叶龙,2014)。如何才能激发员工高水平的创新行为(innovative work behavior)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回顾文献,许多研究聚焦于探讨宏观层面创新环境(如创新政策与制度)以及组织内部创新环境(如绩效考核目标取向、绩效薪酬制度等)与创新行为的关系(尹润锋,2012;尹润锋,朱颖俊,2013;张勇,龙立荣,2013)。 众所周知,创新绩效与成果受创新环境与科研人员个体因素(如人格、创新能力、创新动机)的综合影响(Amabile,1983;Amabile&Pratt,2016;Shalley et al.,2004;龙云安,朱吉亮,2011)。从“冰山模型”来看(McClelland,1975),在特定环境下,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人格与动机更是决定了科研人员愿意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个人能力、持续投入,并运用各种环境条件的程度及效果。相较于创新环境,目前对人格因素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仍然不足。
虽然学术界认同人格特质与创新可能存在密切关系(赵晓霞,刘睿,2012)。众多研究探讨过人格特质与创造力 (creativity)的关系 (Batey et al.,2010;Guastello,2009;Runco,2007)。也有研究探讨过大五人格(big-five mode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 6PF)、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MBTI人格与创新行为的关系(黄海艳,李乾文,2011;王飞 等,2018;张振刚 等,2014),但缺乏能预测高水平创新行为(如突破性创新行为)的特殊人格特征研究。突破性创新着眼于长远,实现的周期较长,风险与不确定性较高,更加需要科研人员进行长远规划,以及持续不断地探索与投入(张勇,龙立荣,2013)。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古老的谚语告诫人们要未雨绸缪,不要只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目标。近年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长期结果考量”的概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30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