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前沿》 > 2018年第33期
编号:1563587
浅议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6日 医药前沿 2018年第33期
清阳,素问,气机,祖国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1肝阳上亢,2气血亏虚,3肝肾亏虚,4痰浊中阻,5瘀血阻窍,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论依据,1气运血昌,痰瘀不生,2升降相因,无惧风痰,小结
     倪道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眩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有“眩冒”、“眩扑”、“掉眩”等不同的别名。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是以上述症状常常同时并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前庭中枢性眩晕中最为常见的类型[2]。2006年我国发布的《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中阐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和脑梗死,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伴有肢体无力、头痛、呕吐、短暂意识丧失等。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有关眩晕病的研究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在病机及治法方面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理论体系;同时,中医药治疗眩晕相对西药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起作用,与单一化学药物比较,具有更大的潜力;因此,从脾胃着手,探寻其与PCI的关系,对于治疗PCI具有重要意义。

    1.祖国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

    1.1 肝阳上亢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说明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肝失条达;《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风火皆属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