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前沿》 > 2020年第4期
编号:1528111
抗血小板药物与消化道损伤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3日 医药前沿 2020年第4期
消化性,小肠,抗血小板与消化道损伤,1阿司匹林与上消化道,2氯吡格雷与上消化道,3阿司匹林与小肠,相关危险因素与消化道损伤,1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史,2年龄,3幽门螺杆菌,4其他因素,1阿司匹林剂量,2质子泵抑制剂(
     蔡荣朝 黄石安(通讯作者)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 湛江 524001)

    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及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2018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均可考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12~36个月[1]。但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同时,它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从消化道的症状(如反酸、嗳气)到消化性溃疡、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消化道不良反应又会降低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消化道损伤机制、危险因素及其防护进行综述。

    1.抗血小板与消化道损伤

    1.1 阿司匹林与上消化道

    阿司匹林对上胃肠道的不利影响是由直接和间接机制作用。直接作用机制是摄入的阿司匹林穿过黏液层到达上皮细胞,在胃部酸性环境中离子化[2]。在这种电离形式下,阿司匹林对上皮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使胃黏膜上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脱落,破坏了黏膜屏障。但是,对于上胃肠道的损伤其间接机制起主要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