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3年第1期
编号:13174396
“风湿病”的病名源流娄(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年第1期
     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其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此称谓自宋代以后的医书中很少见到,而渐被“痹证”所代替。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和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宋代以后辨病被辨证所取代有关。其原因一是长期战乱,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疾病丛生,原有病名不能完全包括当时的疾病,单纯辨病已不能满足诊断的需要。在治疗上,“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见解,已成为多数医学家的共识。二是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学家均极力提倡辨证,反对机械地套用《局方》和滥用辛燥药物等不良风气,提倡革新。这些思想渐为医学界所接受,从而也促使中医病名诊断被忽视,故本应为“病”者,也冠之以“证”。近年来,一些专家建议把“痹证”改称为“痹病”,并且在全国第3次痹证学术研讨会上被确定下来。因此,“痹病”与“痹证”的概念是相同的[1,5,6]。

    1.3 白虎风与痛风 白虎风原作“白虎病”,首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其云:“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气血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酸疼乍歇,其病如虎之啮”。其在痹证、历节病之外,提出“白虎病”的说法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