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3)
3.4 宋金元时期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将白虎病称为“白虎风”,之后多沿用该名。并称血痹为“风血痹”。论述狐惑,曰:“伤寒不经发汗,后成狐惑,默默欲睡,坐起不安,咽中干,心腹满,身体痛。”《圣济总录》论述历节风,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节风也。”对于狐惑,曰:“伤寒病腹内热,饮食少,肠胃空虚,而虫为之不安,故随所食上下部,而病名狐惑也。”又曰:“狐惑之病,或初得状似伤寒,或因伤寒而变,皆虫证也。虫食其喉为惑,使人生嗄。虫食其下部为狐,使人咽干。”首次从虫论治狐惑。对于周痹,则曰:“夫风湿寒之为痹,本痹而不通,今乃能周身上下者,以其邪中于血脉之间,与脉流通,随气上下升降无碍也。”另外还论述有产后痹,曰:“产后肾气不足,或恶露所出未尽,遇风寒客搏,皆令气脉凝滞。”《普济本事方》列有“风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篇,自此以后白虎风和历节风多合在一起出现,称为白虎历节风。并认为“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提“痢风”和“鹤膝风”之名。《妇人大全良方》详论妇人鹤膝风症,曰:“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肝脾,而为外邪所伤。或先腿脚牵痛,或先肢体筋挛,既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之膝,故名之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