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湿病的历史与现状谈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关系(1)
【摘 要】 回顾风湿病的历史发展,辨病与辨证同步发展,大部分时间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随着历史时代的不同,两者的关系不断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不同背景下,对风湿病的辨证和辨病论治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风湿病;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相互关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18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历来是中医争论的焦点。纵观风湿病的发展历史会给我们哪些启示?本文从风湿病的历史与现状阐述如下。
1 风湿病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辨证和辨病的特点
1.1 内经时期明确疾病概念、奠定辨病论治基础、产生辨证论治的萌芽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最早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临床特征,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这是产生辨病的过程,而后在确定疾病的基础上,根据同一疾病不同个体、不同时期表现的不同状态,在辨病基础上的进行辨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内经》记载了中医风湿病的发展基本上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内经》将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统称为痹证,这是辨病产生的基础。在痹证这一疾病的框架下,由于感邪的种类不同、个体的体质不同,疾病的表现又各具特点。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萌芽。《内经》除了将痹证在证候特点上做了区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