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4)
5.3 肌痹与湿痹关系 根据五行学说以及文献记载,五邪(风寒湿热燥)和五体(皮肌脉筋骨)相对应,关系密切。其中湿邪与肌痹关系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又曰:“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脾土为湿,湿为长夏之主气,故《素问·痹论》曰:“以至阴(长夏)遇此者为肌痹。”论述了湿邪伤于肌(肉),为肌痹,合于长夏,内舍于脾的特点。五淫痹和五体痹关系密切[4],其中对湿痹和肌痹[5]的关系论述如《医宗必读》曰:“肌痹,即着痹、湿痹也。”其后《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等也随其说。《医宗必读》所描述肌痹的表现主要为湿痹的表现,而非单纯肌痹症状,说明其认为肌痹是从病位角度来称呼湿痹的。《医级》曰:“湿伤肉而患生中土(此为着痹,即肌痹也,湿胜之候)。”虽然这混淆了五淫痹与五体痹的概念和内容[2,4,6],但也说明两者关系之密切。5.4 肌痹与长夏关系 《内经》中关于肌痹发病季节有如下记载,《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特别强调“各以其时”发病。《内经》所说的“至阴”即“长夏”。后世医家亦沿袭这种观点,如《诸病源候论》曰:“长夏遇痹者为肌痹。”《备急千金要方》曰:“至阴遇病为肌痹。”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曰:“长夏遇者,肌痹。”《杂病源流犀烛》曰:“然痹之为病,每各以时遇,如……季夏气在肉,遇三气故成肉痹;……皆各以主时受之也。”《内经》认为每一种五体痹都有其好发季节,这是因为人体气血的流行分布,常随四时季节的更替、气温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