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5年第4期
编号:12796009
201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侧记(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第4期
     5 发现老药作用的新机制

    Bruce Cronstein医师对风湿科经典的老药秋水仙碱、阿司匹林和甲氨蝶呤的研究新进展做了专题报道。这3种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人们未弄清它们的确切作用机制。

    秋水仙碱在埃及象形文字中准确描述用作治疗痛风。3000年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多种作用机制。秋水仙碱的作用是由它对微管的作用介导的,抗炎作用只限于中性粒细胞。对痛风的预防作用是通过干扰内皮细胞中的微管,消除循环中性粒细胞粘附到炎症部位内皮的能力。而更新的研究显示,秋水仙碱也抑制IL-1的产生,后者对痛风的形成至关重要。秋水仙碱可作为预防性药物预防急性痛风发作,以及用来治疗家族性地中海热及其他类似的疾病。

    阿司匹林是第一个非甾体类抗炎药,从19世纪开始使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但它如何发挥抗炎作用尚不清楚。大部分人认为,阿司匹林治疗头痛的剂量可能足够抑制全身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将阿司匹林的抗炎机制归因于此。4年前,阿司匹林被认为能够非偶联氧化磷酸,引起细胞储存ATP减少。Cronstein医师的研究显示,引起腺苷释放增加的过程能够抑制炎症。还有研究显示,大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抑制核因子(NF)-κβ转位,后者是炎症不可或缺的。而更新的研究则显示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