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2)
综上所述,肠痹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起居调摄不慎,及他痹内传等,但总不外“虚、邪、瘀”[6]三类。肠痹病位在肠(大肠和小肠),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肺、脾(胃)、心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多由外邪客于肠中,气机痹阻,受盛化物和传化失司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脏腑经络气血痹阻,肠道失司。病性为本虚标实,早期病势较急,以标实为主,标实多为疫毒、湿热、寒湿等;慢性期易复感,病程迁延;日久难愈,继而损伤脏腑之气,以本虚为主,以肺、脾(胃)等亏虚多见。2.2 肠痹的罹患途径
2.2.1 诸痹内传 大多数肠痹由体痹日久不去,邪气内舍所致。五体既合五脏,也合六腑。皮痹、脉痹等体痹,日久不已,复感外邪,“循俞而入”,由浅入深,由外向里,内舍于肠,而致肠痹[7-8]。《素问·痹论》曰:“内舍五脏六腑。”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六腑各有俞穴,风寒湿中其俞,而食饮应之,故循俞而入,各舍其腑。”清·吴谦《医宗金鉴》曰:“久痹不已,复感于邪,脏实不受而传腑者,……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现代石冠卿《选注》认为肠痹“虽属腑证,但亦是从四时受邪,由于所侵部位不同,故分类名称亦异,这也是病邪的进一步发展,从五体痹直传于腑而成”。另外,肠痹也可由它痹不已,内传于里而致,即《素问·痹论》所说:“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唐·王冰注曰:“从外不去,则益深至于身内。”张志聪解释曰:“是以在脏腑经俞,诸痹留而不已,亦进益于内,而为脏腑之痹矣。”此言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邪可从外向里发展,而致肠痹。
2.2.2 肠腑直中 肠痹发生虽主要由诸痹内舍而成,但实不止一途。肠痹也可由邪气直中肠腑所致。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使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邪气内舍,而致肠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圣济总录》曰:“风寒湿三气乘虚客于肠间,则邪留而和气闭矣”“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肠虚寒湿内攻,腹痛飧泄。”《奇效良方》曰:“肠痹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