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833428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第5期
     【摘 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免疫系统介导为主的疾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药物,虽然对部分患者治疗有效,但以上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部分生物制剂已运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主要对其展开综述。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生物制剂;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为免疫系统紊乱引发的疾病,好发于成年女性,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容易造成多器官受损,病程多表现为病情的反复加重与缓解交替。目前有关研究认为,SLE的发病机制与多基因遗传、神经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紫外线、药物性狼疮)、病毒等有关。B细胞、T细胞、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因素均参与SLE的免疫介导及炎症生成,生物制剂通过靶向作用于以上致病因素,从而缓解SLE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异常实验室指标。

    1 靶向B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

    1.1 抗CD20抗体 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均与CD20有关,通过钙离子调节通路直接影响B细胞的分化。拮抗血液中的CD20可加速B细胞的凋亡。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为抗CD20抗体的代表药物,是一种拮抗人类CD20的特异性嵌合单克隆抗体,它可以选择性地诱导CD20+B细胞短暂性的耗竭。主要与以下机制相关:抗体诱导和补体依赖细胞毒素作用及抑制B细胞生成。RTX作为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治疗重症SLE上陆续有病例报道,如狼疮肾炎、神经精神狼疮、抗磷脂综合征、SLE合并弥散性肺泡出血等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