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对CCI模型大鼠局部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1)
【摘 要】目的:探讨手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局部镇痛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手法镇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2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手法组,每组
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手法组给予手法治疗。观察手法对大鼠疼痛阈值的影响及手法治疗后施术局部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大鼠造模后,表现出跛行、抬足、舔足等痛觉过敏表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手法能明显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阈值(P < 0.05);给予手术大鼠手法治疗后,针刺组和手法组大鼠病灶局部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手法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427 字符。
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手法组给予手法治疗。观察手法对大鼠疼痛阈值的影响及手法治疗后施术局部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大鼠造模后,表现出跛行、抬足、舔足等痛觉过敏表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手法能明显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疼痛阈值(P < 0.05);给予手术大鼠手法治疗后,针刺组和手法组大鼠病灶局部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手法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4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