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痹源流考(1)
【摘 要】 众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黄帝内经》最早对众痹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对众痹的相关论述甚少。文章通过对众痹有关历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众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众痹;精神神经性疾病;特殊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
众痹是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导致肢体疼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歇而复起为主要表现的痹病。众痹为特殊痹之一[1],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2]。《黄帝内经》最早对众痹进行论述,后世对众痹阐述甚少,论述者亦多为《内经》相关著作。为了正确认识众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众痹的源流进行探究。
1 众痹的病名
众痹病名首见于《内经》,在《灵枢·周痹》篇中详论周痹和众痹的鉴别,其论众痹曰:“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此众痹也,非周痹也。”众痹是以临床表现而命名的,因其病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休作更替,部位众多,故称众痹。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岐伯之意,言于此痹行于众处,可为众痹。”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邪客于皮肤,流溢于大络者,名曰众痹,谓邪在天下之广众也。”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曰:“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多,故名众痹。”
2 众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风寒湿等邪,客于肢体肌肤、经络之间,分肉之中,瘀阻不通,“更发更休”,而为痹。
2.1 外邪侵袭 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客于肌肤分肉,痹阻经络之间;或外感湿热邪气,流窜筋络,壅阻经隧,痛而不通,而致痹。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痹者,风寒湿邪,杂合于皮肤分肉之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2 字符。
【关键词】 众痹;精神神经性疾病;特殊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
众痹是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导致肢体疼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歇而复起为主要表现的痹病。众痹为特殊痹之一[1],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2]。《黄帝内经》最早对众痹进行论述,后世对众痹阐述甚少,论述者亦多为《内经》相关著作。为了正确认识众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众痹的源流进行探究。
1 众痹的病名
众痹病名首见于《内经》,在《灵枢·周痹》篇中详论周痹和众痹的鉴别,其论众痹曰:“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此众痹也,非周痹也。”众痹是以临床表现而命名的,因其病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休作更替,部位众多,故称众痹。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岐伯之意,言于此痹行于众处,可为众痹。”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邪客于皮肤,流溢于大络者,名曰众痹,谓邪在天下之广众也。”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曰:“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邪各在一处,此痛彼止,彼痛此止,或各痛各止,互起互伏,痹处众多,故名众痹。”
2 众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风寒湿等邪,客于肢体肌肤、经络之间,分肉之中,瘀阻不通,“更发更休”,而为痹。
2.1 外邪侵袭 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客于肌肤分肉,痹阻经络之间;或外感湿热邪气,流窜筋络,壅阻经隧,痛而不通,而致痹。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痹者,风寒湿邪,杂合于皮肤分肉之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