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8年第4期
编号:13231596
加味痹清饮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第4期
     【摘 要】目的:观察加味痹清饮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予以加味痹清饮治疗,疗程12周。观察6,12周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DAS28评分、SDAI评分、ACR疗效评价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关节压痛、肿胀、晨僵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實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 0.05);医生对疾病的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评价、关节肿胀压痛数、对活动能力的评价(HAQ)均有明显改善(P < 0.05)。DAS28评分、SDA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治疗6,12周,达到ACR20、ACR50标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达到ACR70标准的患者分别为0例、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加味痹清饮治疗活动期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加味痹清饮;清热利湿解毒;湿热痹阻型;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蚀性为主的累及周身多关节的对称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常见症状是关节肿痛、晨僵、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本研究根据以往已完成的治疗活动期RA的痹清饮、痹速清合剂的多项科研成果[1-2],筛选出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原则的加味痹清饮方,主要用于治疗活动期湿热痹阻型RA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RA患者60例,男9例,女51例;年龄18~75岁,平均(52.08±11.34)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32年,平均(8.37±7.71)年。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RA诊断标准[3]。

    1.2.2 中医证型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辨证为湿热痹阻型活动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DAS28评分≥2.6分;③关节功能Ⅰ~Ⅲ级;④每天使用醋酸泼尼松剂量≤10 mg(或其他等量激素)者,入组剂量维持稳定30 d以上,且剂量不再增加;⑤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患者,入组前须停止用药30 d以上;⑥患者自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风湿病或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12周内参加过其他药品临床试验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加味痹清饮方,药物组成:金银花30 g、土茯苓30 g、虎杖20 g、徐长卿20 g、蜂房10 g、肿节风30 g、薏苡仁30 g(前4味为痹清

    饮[1])。水煎煮2次,每次取汁150 mL,共30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12周。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 治疗前及治疗6,12周对下列指标进行评估: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医生对疾病的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评价、HAQ评分等。

    2.2.2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6,12周均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检查。

    2.2.3 安全性指标 评估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等相关检查项目。观察患者服药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2.3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计算患者RA活动度(DAS28),SDAI评分,采用ACR推荐的ACR20、ACR50、ACR70[5]评定缓解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12周,RA患者关节功能分级Ⅲ级由36例降至18例,Ⅱ级由24例改善至30例,Ⅰ级由0例改善至12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见表1。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6,12周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压痛、关节红肿发热、口渴等证候积分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比较 治疗6,12周

    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推力、疼痛VAS评分、医生对疾病的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评价、HAQ评分等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4 中医证候疗效与ACR疗效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近期控制11例,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治疗6周,达到ACR20患者32例,ACR50患者10例,ACR70患者0例;治疗12周,达到ACR20患者40例,ACR50患者18例,ACR70患者1例。

    3.5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6周,ESR、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12周,ESR、CRP、RF、抗CCP抗体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4。, http://www.100md.com(王晓慧 孙雨 孙素平)
1 2下一页